•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5月2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5月2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5月2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5月2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5月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3年4·13联考申论模拟卷
2013/3/2 12:38:26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时政百分网原创:2013年4·13联考申论模拟卷。物质时代的精神追求。这一话题是契合2013年国考的岁月失语,唯石能言这一话题,如何在追逐物质时代保持公民精神的独立,这是这一话题的思考点。考生需要在如何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方面多浓墨重彩。此话题适合写策论文。

 
一、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资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1.电视剧《裸婚时代》走红,让80后一代又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角。当“裸婚”成为热词时,60后、50后们觉得很惊讶:哪一代人的结婚不是从“裸婚”开始的呢?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怎么到了80后这一代就变得这么死去活来的?而80后们却觉得,他们被这部剧“击中”了。“并非我们今天就特别注重物质。我们的父辈确实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但是,他们却没有我们今天的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我们没有上一代人的福利保障,一切身边的物质条件,随时可能失去……”
裸婚,这个“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而直接领证结婚”的方式,再次提醒人们这代人如何在物质与精神、欲望与现实的碰撞中,冲突地生存。

2.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周国平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进行了总结:一、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并对之施以哄笑(现代有些人将求神祈福、装神弄鬼混同于信仰)。二、情感生活的缩减。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无限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漠。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三、文化生活的粗鄙。诉诸官能的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诉诸心灵的严肃文化陷入困境。娱乐性传播媒介冒充文化主流,绝无文化素养的记者和明星冒充为文化主角,几有席卷天下之势。
    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活得越来越匆忙,没有工夫去注意草木发芽,树叶飘落这种小事;没有闲心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的赚钱和花钱。沉思未免奢侈,回味往事简直是浪费。一个古怪的矛盾: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生活。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到头来一辈子真短,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一眼就忘到了头。
    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科技更是日新月异。社会的车轮以冲刺的速度向前狂奔,却不知道要奔向哪里。我有种奇怪的感觉,这个世界像个迅速充气的气球,它膨胀的速度越快,就越紧接近于灭亡。
    现代社会物质越发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快乐,精神上反而更压抑、更空虚,人活得更痛苦了。
现在社会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严重失衡。这不是个人的错。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被一股无形的洪流推动着,我们不得不这么活,我们不由自主而又无能为力。无论如何,现在社会发展的方向,决不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类的生活应该被一种更好的方式取代。

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写道: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仅需要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各种矛盾多发、高发、频发。当此之时,下大力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仅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而且对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新形势下,开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就必须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召力,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增进共识、消除分歧、化解矛盾,有利于建立全社会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全过程。

4.以下是北京一张姓志愿者的网络日志节选:
    物质时代,高尚将何去何从?这个命题拥有诸多子命题: 
    高尚者,可否因为高尚而有一定物质回报? 
    高尚者,可否表现出对物质财富的热情? 
    高尚者,可否拥有比一般人更高的物质财富? 
    这些子命题,实在不好回答。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一个富翁投身公益与慈善,人们会说他很高尚;但是如果一个高尚者通过正当方式拥有了财富,他的高尚度就会打“折扣”。在物质时代,高尚愈发被“注意”,似乎它有更大的可能变质变节,也因此,只有它远离物质,最好连边都不沾,它的精神力量才能依旧。 
    物质时代,物质和高尚,似乎都在被推向各自的极端。 
    高尚的确拥有巨大的精神能量,而它也可以通过物质财富实现更大的精神力量。 
    我认识一些公益机构的志愿者,许多人表示,如果在他服务的领域有丰富的或者足够的物质回报,他会辞掉工作,专职做这个项目。一个做临终关怀的志愿者告诉我,如果他能做专职,就会有两三倍的人得到他的关怀,另外,不只是数量的增加,在关怀效果上也会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目前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做,许多次,他明知道一个病人有心结,或者多个病人有心结,但他没时间,只能在几天或者一周后再去那里,再去时,有的人已经抱憾离去。 
    有一个临终者一直愧疚于自己的疾病对兄弟姐妹的拖累,这个志愿者从另一个临终病人那儿听到这样的话:也许,我们家族里注定有一个人得这个病,那就让我得吧。这话大大减轻了对兄弟姐妹的愧疚,周末的时候,志愿者准备用这些话去劝慰那位想不开的病人,但是,那个病人已经走了。走的时候病人对家人说的最后的话仍然是:拖累你们了。 
    这个志愿者告诉我,他只能做到这样了,并且已经把因为没有时间导致的病人的遗憾当作“正常现象”,他不能辞职专职做这个事情,即使是公益机构项目负责人也只有很低的收入,并且在各种保险上很不健全,对于要供房供车供孩子上学的他来说,无法接受。 
    与以往相比,物质时代的高尚者,要把大量时间放在生存上,或者放在提高家人的生活质量上(即使他本人对自己的生活质量并不在意),剩下的“高尚时间”就被大大压缩。 
    要想改变这一点,就需要全社会加大对高尚领域的物质投入,而投入的前提是能否接受高尚与物质之间新的关系。 
    让我们看一下过去与现在两者之间不同的关系: 
    过去:高尚者之所以高尚,就是因为他们的行动与物质无关;现在:与物质无关,他们无法开展更多的行动。 
    过去:高尚者是一些有理想主义情结的人,纯粹纯洁,与物质无关;现在:正因为有理想,所以他们希望把所做的事情变成一个事业,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过去:高尚者正因为守护清贫,并且有所行动,就更有精神感染力,就更加高尚;现在:高尚者无法从事真正的需要物质保障的行动,一个没有行动力的高尚者成为高尚的思想家,或者空想家。 
    过去:高尚者仅仅因为高尚就具有感染力与感召力;现在:高尚者拥有足够的财富,才让高尚者的行业成为热门行业,进而带动更多人,让高尚真正成为时尚。 
物质时代,高尚者或者面临更大的窘境,或者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何去何从,几乎就在人们一念之间。 

5.新的一年开始了,在中国前行的快速路上,每个人都迈开了新步伐,有人为了房子车子,有人希望加薪升职,有人想换一部苹果手机,也有人只盼攒够孩子的奶粉钱……但有个问题却是共同的:身处这样一个急行军时代,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安放?
    “心累”或许是当今许多人的集体感受。有时是生活的压力让人难以喘息,更多时候则是这样的自我诘问:“天天这么忙碌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的生活里,农忙之余是否只能打打麻将?扎堆抢购LV包是否就体现了身份?升官发财是否就是成功的唯一出口?当身体向着欲望一路狂奔,望尘莫及的精神又将经历怎样的挣扎?
    还有多少人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潘晓之问”?源自两个青年的人生困惑,迅速引发全国范围的共同反思,第一次将 “人为什么活着”,放在刚刚拉开改革大幕的中国来拷问,被称为“整个一代人的精神初恋”。几年后特区深圳的蛇口风波,与其说是改革律动在思想领域的某种信号,不如说是社会变动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碰撞。而90年代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更传递着知识分子对“精神危机”的强烈焦虑……
    应当说,在30多年中国人重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精神家园的观照自始相随,只不过始终未成主调。当“小悦悦事件”令人悲痛震惊、问题奶粉使得人人自危,当诚信、善良、安全感成为稀缺资源,今天的国人已不愿是“道德贫困”的旁观者。将这种集体焦虑上升为国家行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命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充足的民意基础。
    这的确是意味深长的一幕。马克思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如果说贫困年代过于强调精神力量,如果说怀念过去的“单纯”有些主观主义,同样也要看到,“仓廪食而知礼节”并非必然,物质丰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还会因此带来更多变数。
    西方学者所描述的“现代化后果”,同样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血缘关系到公民国家,这种急剧的变化转型,释放了压抑的物质欲望,也带来了物质主义的膨胀;促进了社会的自由流动,却尚未形成新的公共意识;发展了现代化大生产的格局,但还没有建立新的信用体系。转型期的文化坚守、道德重构和灵魂安顿,并不比发展经济轻松多少。
    王国维曾把人的能力分为“身体之能力”和“精神之能力”。同样,一个社会的发展,既植根于物质基础,也取决于精神品质。从这个角度,诸如食品安全等问题,固然是监管问题,但同时也是良心考题;一些改革难题的背后,固然有利益纠葛,同时也有观念掣肘、勇气缺失。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们强调“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为什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被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变量。
在时代的快速变迁中,如何寻回完整心灵那“丢失的一角”?如何重绘精神世界的和谐图景?哲学家赫勒曾经把“家”视作我们在文化和心理上由之开始,并经常向之回归的“坚实的位置”。与“现实家园”相比,“精神家园”生长着情感、智慧和力量,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凝聚着社会发展的共识。构筑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关系到我们的国家能否拥有持久活力,我们的民族能否赢得世界尊重,我们的人民能否获得安定祥和。


三、作答要求
1.根据所给材料,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言简意赅,条理清楚。200字以内。



2.阅读以上材料后你一定有所感触,请结合自身体会,围绕“物质化时代下的精神家园”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角度自选,标题自拟,1000字以内。

(编辑:admin)

标签:2013年4·13联考申论模拟卷
 
相关阅读:
申论2013年4·13联考申论模拟卷:城镇化扶贫困境
申论2013年4·13联考申论模拟卷:转基因之争
申论2013年4·13联考申论模拟卷:后天怎么养老
申论2013年4·13联考申论模拟卷:新型农民
申论2013年4·13联考申论模拟卷:农民工返乡创业
申论2013年4·13联考申论模拟卷:家园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