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3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3浙江公务员面试仿真题
2013/2/10 21:32:58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时政百分网原创,2013浙江公务员面试仿真题。

1.近年来,各地为名人故里之争屡见不鲜。各地争为历史名人考证身世,出巨资修建名人故里等工程。历史名人的“出生”、“葬地”以及“行游之地”等都可能成为某地争“故里之名”的充分理由,从炎帝故里之争到老子故里之争,再到曹雪芹、诸葛亮、李白故里之争,再到赵云故里之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你认为名人故里之争的背后是什么?
 
1、名人故里之争实质是各地为了利益驱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争夺名人故里,修复名人故迹,大搞纪念活动,吸纳海内外华人投资,发展旅游产业。正是这种巨大的经济空间,使得各地乐此不疲,一些地方政府也因此成为这些“文化战”背后的推手。文化遗产成为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提款机,名人故里之称成为一些地方寻富的重要抓手。
2、这是一种在利益驱动下“遗产经济学”的精细打算。志在必得的“文化激情”背后,是利益驱动下“遗产经济学”的精细打算——“每挖掘一个名人故里,就可以开发一个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每争得一个“文化遗产”,就可以挣得更多的招商机会;每寻求一张文化名片就可以成为扩大政绩的重要抓手。例如河北临城、正定两地政府骂阵,已迅速使这两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县城一夜间闻名海内外。文化名片之类的东西正在成为招商引资、吸引旅游进而扩大政绩的重要抓手:不争白不争,争了没白争。
3、古人尚知“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今人又何必为争夺历史名人故里而口诛笔伐,大动干戈呢?名人故里之争败坏了社会风气,扭曲了官场形象,破坏了和谐氛围,走进了又
一种腐败的怪圈。
 

2.2013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上午8点多,Y市城区的各级政府门口,竟然出现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只见有“管闲事”的本地市民手握摄像机,在专心致志地“逮”上班迟到的公务员。你对此有何看法?
 
    此种做法,表面上看来视乎无可厚非,就象媒体所称道的那样:“市民群众的代表,对政府工作人员、对机关作风进行多形式的监督,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对他们(政府)的工作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值得肯定。”然而笔者却难以苟同,甚至可用“此风不可长”来形容。
为啥刚过完春节,当地市民(群众代表)就早早来到了政府门口,用这种独特手法(摄像机逮迟到公务员)管起了闲事儿?这恐怕间接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之一,部分政府机关公务员上班迟到现象仍然时有发生,群众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经济环境不大景气的前提下。对公务员节后上班迟到的问题,粗浅地看是一些公务员劳动纪律观念差,深层次讲是一些公务员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缺乏干事创业、促发展摆危局的紧迫感。
之二,表明一些公务员的绩效考核硬杠杠少,软尺子多;管理考核部门作风不扎实,手腕不硬朗,甚至有明哲保身、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作祟,导致政府内部的作风整顿、纪律检查常常流于形式,往往来时一阵风,过后老样子,逃不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窠臼。
之三,对于公务员迟到这种常态现象,为何政府机关里面的纪委、机关工委、组织等职能专管部门袖手旁观,而非要让群众来“越俎代庖”地去解决,这是不是有打着群众监督旗号的
“不作为”之嫌呢?
你看,针对机关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一些职能部门三番五次管理效果不佳(甚微),而市民群众一端摄像机(当众曝光)就立竿见影。莫非是市民群众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能硬起手腕“执法”,不留情面,不留死角,不会做文字游戏?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对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不是很支持,但对“扬州市民拿摄像机在政府门口逮迟到者”的这则新鲜出炉的消息,笔者还是由衷赞赏的,她好就好在从侧面暴露了当前一些政府机关在这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最后,笔者想对整顿机关作风, 治理节后懒散病,推荐几种药方,提出一些建议:一是要从领导做起,自觉转变作风,模范遵守机关工作纪律;二是严格执行新的公务员考核办法,量化标准,优胜劣汰,不养慵懒之人;三是各司其职,发挥效能,提倡邀请群众定期评价工作作风、发展实绩,而非“庖代”职能;四是增强干事创业、发展突“危”的紧迫感,让更多的公务员自上而下地动起来,忙起来,形成一种人人争先、个个奋勇的干事创业的良好发展氛围来。

 
3.最近读史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把传统的二十四史,从《史记》读来,一路读到了《新唐书》。“读点历史”早已成了潮流,《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通俗读物,已经高居图书排行榜很久;年初《孔子》的上映,又让更多关注转向更为遥远的先秦史。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读点历史”?
 
1、相对于人的一生,岁月长河沉静缓慢,一个小小的转弯,也往往会耗上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而历史的记录,浓缩着缓慢过程中关键性的拐点,放大着冗长沉闷中戏剧性的细节,甚至是剑拔弩张的氛围、慷慨激昂的情绪……读史,确实让人沉迷。
2、然而正如西哲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如果读历史,仅仅看到帝王将相的勾心斗角,看到才子佳人的恩怨情仇,或者仅仅是把历史当做职场的“厚黑教程”,当做励志的“心灵鸡汤”,那也未免有点明珠暗投。
3、实际上,读点历史,更多是来自内心的渴求。“鉴往而知来”,发现时代变迁大大势,追寻历史演进的规律,这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历史功能的认知。尤其是在眼下这个“深刻变革、深刻变动、深刻调整、深刻变化”的时代,难免有种种矛盾,带来种种困惑。读点历史,是希望历史的密码,能启发当下的思考,提供理解自己、理解时代的参照坐标。
4、如果在读点历史的同时,也读点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以史证事、以古证今,就更能拓宽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使读点历史,从纯休闲阅读,变成启人心智的思考型阅读。
5、就像任何科学一样,读好历史,也有门槛,也需引导。可是目前普及型的历史读物,还是太少,读点历史的热潮,更多地停留在帝王戏、宫廷剧的“戏说”、“大话”层面。
6、读点历史,是件好事,在此基础上,再读好历史,益处甚大。“读点历史”的热潮,必将产生更为持久深远的影响。
 

4.“局长日志”、“艾滋女”事件等等,一个个沸沸扬扬的网络“热点”不断引发争议:这到底是“网络监督”还是“网络暴力”?到底是“网络民意”还是“网络炒作”?“网络自由”的底线在哪里?请谈谈如何看待网络监管的“双刃剑”?
 
1、“网络监督”是“网络问政”是重要形式,是民主政治进步的新举措,通过网络体察民意,有利于反腐和党风政风建设。
2、群众批评政府,不论是网上还是网下,政府都应该宽容,善待舆论监管。如果是针对官员个人的批评,则要以事实为依据;网民对政府和官员的存在问题的批评,不应算是侵犯隐私。因为政府、官员本身就是在大众的聚光灯下。
3、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而任何监督都需要被监督,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同时网络监督影响力巨大,同样需要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
4、网络民意不乏真知灼见,大多数网络民意是真实的,但也不排除有“伪民意”。同时,“大多数网民的意见”未必就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多数百姓受各种因素限制无法通过网              络表达民意。政府应倾听民意,但也不能忽视“沉默的大多数”。
5、上网有“网德”,违法要追究,这是网络世界的行为准则,既要规范网民行为,又要保障网民发表意见的权力。
 
4.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会见网络媒体精英时表示:湖南注重把互联网作为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渠道,利用互联网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把网络作为听取民意、汇聚民智、解决民忧的桥梁和纽带,引导各级干部懂网、上网、用网。对此,你如何看待互联网上“一吐为快”的民意?
 
   利用互联网来听取民声民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官员所认同。但是,应该看到,互联网民主有其先天缺陷。
首先,互联网始终只能反映局部的民意,因此很难体现真正的民主。因为,尽管中国网民已经超过3亿,但还有十亿左右的国民根本就不上网。纵然是这3亿网民,他们也不会都同时在线关注某一公共领域的事情,更多网民上网就是玩游戏、聊天、购物等,“莫谈国是”。所以,尽管一些涉及公共领域的事情往往在网上炒得火热,许多网民发表了意见,但很难说这些网民的意见就能真正体现民主。毕竟,这部分网民并不能充分反映所有国民的心声。
  其次,互联网世界的虚拟特质,使得网上民意本身也变得很容易被操弄。网上也有“无间道”,商业利益和官僚管制都已经可以凭借各自的资源、甚至是相互勾结而渗透其中,拿某些特定组织的津贴为其在网上摇旗呐喊的“五毛党”、“美分党”是否真的存在暂且不说,曾经爆出的某搜索引擎“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则揭开了网上暗战的内幕。可以断定的是,网上信息的提供并非是真正绝对自由的,始终操于运作者和管理者之手,管理和运作都是权力,而现在并无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些权力都已经受到严格的监督约束而不会被滥用。我们看到的新闻,可能是经过筛选的;我们的意见,有可能被精心策划的新闻***而诱导,沦为别人的工具。比如各种专事网络***、网络炒作的中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许多地方有关部门也公开承认他们在组织网评员队伍,网上调查完全可以通过后台刷票来得出操纵者想要的结果,网民的情绪已经成为商品可以拿来买卖。
第三,互联网上的民意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宣泄性,副作用不可低估。当网民借某件网上的不平事大肆批评,自己都未必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也因此得到了宣泄,“一吐为快”。当网民整日守候在论坛里,他就可能对这种“网络民主”上瘾,而消释了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动力。网上民意的情绪性还很容易导致人肉搜索等的被滥用,导致民意在被误导和操纵后反而很难获得理性认知。网上民意也容易使网民本身产生“刻板印象”,以为网上某些说法就是真相,因为大多数时间泡在网上,网民很难有时间去与现实中的民众深入接触,去了解真正的民情,等等。
当然,这并非是说利用互联网来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就完全不可行,而是说网络民主始终有其局限性,对此不可期待太高。就普通公众来说,认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始终不放弃现实生活中捍卫自己的知情、参与、表达、监督等权利的努力;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同样应该清醒地认知到这一点,从而在积极利用网络的同时,更加重视现实生活中民主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而不能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树立所谓亲民爱民的形象。
就这点来说,张春贤先生说过的另外两句话:“网上交心,网下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这更有意义。互联网毕竟只是一个技术平台,科学技术可以给民主的实现提供更多的便利,但网络民主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现实制度和执行的支撑。
 
 

(编辑:admin)

标签:2013浙江公务员面试仿真题
 
相关阅读:
面试2013浙江公务员面试仿真题:骑车喝净水
面试2013浙江公务员面试仿真题:政府禁不明真相
面试2013浙江公务员面试仿真题:大学生村官实务
面试2013浙江公务员面试仿真题:玉帝如来谁更大
面试2013浙江公务员面试仿真题:三馆一站免费开
面试2013浙江公务员面试仿真题:选举网络刷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