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3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6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最后一套押题卷(适用于AB类)-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2016/3/8 8:31:06     时政百分网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时政百分网原创内容,2016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最后一套押题卷(适用于AB类)-浙江公务员考试网。内容提要:假如你是T市传统风俗建设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当前我国的风俗习惯逐渐消失,民众对此关注度很高,请结合所给材料,分析现实,写一则加快传统风俗改革的通告。字数在500字以内,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2016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最后一套押题卷(适用于AB类)
 
1.中国幅员辽阔,直到民国时期,不同省文化差距颇大,直到今天,村与村之间文化色彩亦不尽同,应单独考察其源流,不能简单合并在一起。否则就会产生这样的误会,似乎古人的精神世界完全被迷信所包围。
  从整体看,中国传统文化偏重入世精神,迷信虽严重扭曲了人们的行为,但多属“惠而不费”“顺手为之”,往往有将信将疑、“敬鬼神而远之”意味,不应过分夸张。
况且,在前现代社会,迷信是任何文明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生育以其高危险性,自然得到特别关注,乾隆皇帝的女儿绝大多数死于20岁前,可见,以当时医疗条件,贵为皇族亦无可奈何,选择迷信也属无可奈何。将当时西方相关禁忌整合起来,同样“雷”得人魂飞魄散,人性本来如此,无需大惊小怪。
 
2.随着社会进步、时代文明,作为传统习俗,当适时而改进,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时融入科学文明、健康有益的内容于其中,让传统习俗也能随着时代文明的步伐而革故鼎新,层出新意。切忌将传统习俗中不科学、不文明、不健康的东西依样照搬,令其延续,以至泛滥,流弊人间。
  社会不断发展,时代步入文明。传统习俗,应该服从于今天的文明事物。为了当今世风的好转,应该育化出更为有教育意义、现实意义和传承意义的新习俗来。比如旧习俗中的上坟烧纸,尽可能以献花植树代之:艳丽的花朵、常青的林木,难道不比一撮纸灰有观赏价值、纪念意义,更能慰籍逝者的灵魂吗?
习俗贵在讲文明,不文明的习俗,是对社会、环境、大众、个人的伤害。故而,生活在今天文明社会里的人,在面对传统习俗时,首先应考量其是否合于当下,是否体现文明。对不合时宜,缺乏文明含量的传统习俗,大可不必沿袭,而应尽可能地革除。唯有取其传统习俗中的精华,并融入时代文明,形成当今社会所需的“新习俗”,才能无愧于今天的文明时代,并有益于后代子孙的传承。
 
3.过年发红包收红包,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寓意祝福和团圆 。现在,红包文化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推陈出新,当然源于商业目的,而在客观效果上,又契合了网络时代的社交需求。红包文化本身就是图个气氛,现在,这份古老习俗再生于网络,核心体验不在于红包现金的多寡,正是每个人参与其中营造出的过年气氛,体验了抢红包和发红包的快乐,放大了心底那份“众乐乐”的情怀,回归了这份古老习俗的本义。
事实上,许多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实际已经发生了形式甚至本质上的改变。比如拜年,经历了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形态的变迁。再比如,贴门神、年画,在城市里基本已经被人淡忘直至消失了。还有比如发红包,如今又推陈出新。我们从中可以窥见,传统文化虽经变迁,而它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都是为了促进家庭和谐,都是为了有助于家人、亲人之间的感情传递。
 
4.传统风俗既是民族文化的沉淀结晶,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其中的许多精华,早已成为炎黄子孙共同拥有并为之自豪的精神财富。然而在传统风俗之中,确实又有不少陈腐的糟粕,比如封建迷信,比如聚众赌博,比如铺张靡费等等。这些恶俗陋习,往往打着传统风俗的幌子,趁着传统节日的时机,沉渣泛起。恶俗陋习的害人,用的是不见血的“软刀子”,受害者分明已深受其害,却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真理多走一步即成荒谬。在传统风俗被空前重视的今天,强调革故鼎新的移风易俗,尤有意义。我们的传统风俗之所以生生不息,就因为在绵延中不断去芜荐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节年年有,但今天过节的人是我们而不是老祖宗了。老祖宗彼时的习俗,即使在当时是“菁”,今天或许只能归入“芜”类了。
 
5.年味变淡,有一定的必然性。传统年俗是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习俗也因之变化。举例来说,当电视还是稀罕物时,贴对联、贴窗花、放鞭炮、领压岁钱都是除夕必不可少的项目,而物质条件丰富了,老传统便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其次,以往中国传统社会交往的差序格局逐步瓦解,传统济济一堂、热热闹闹的家族生活被三口之家、五口之家等家庭模式取代,邻里间的迎来送往也逐渐被冷落。再者,互联网革新了人际交往模式。网络拜年让足不出户传情达意成为多数人首选。从某种意义上说,年俗的改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
然而,年俗变了,并不意味着年味变淡。不少传统年俗夹杂着一些与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不太相容的东西,一些繁文缛节甚至于夹杂封建迷信的年俗逝去也无妨。虽然不少传统年俗渐行渐远,但过年的味道并未变淡。年味的内涵,并不只是寄托在民俗这些礼仪形式上,更在合家团圆、和和美美的情感归宿中。可以看到,其“合家欢”的精神内核在当下仍代代相传。每到春节,浩浩荡荡的归家队伍足以证明年味未淡。过年回家、看看爸妈,一家其乐融融围坐一起,仍然是今天没有过时的“年味”。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仍是国人心中最具分量的节日。
 
6.自有春节以来,很多传统被传承了下来。例如,我们今天的年夜饭,就是古代“春盘”的演绎,而盛于唐宋的“春社”大致是“庙会”的前身,元宵“灯会”则更是一脉相传。正是因为家人团聚的观念从未变化,也导致一些社会现象如出一辙。例如,清代的《燕台月令》形容正月里的北京“片子飞,空车走”,大概和今天京城里春节期间“微信满天飞、路上车很少”的情形相仿。
许多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形式甚至本质上的改变。例如上文提到的“片子”,是宋代以后开始出现的一种替代登门拜年的祝福形式,类似于贺年片,而贺年片演变至今天,也经历了电话、短信、微信等多种形态的变迁。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传承千年的“红包”,虽然名称没变,但这两年“抢红包”已然成为比“偷菜”“抢车位”还叫人兴奋的乐子。当然,也有一些春节传统正在消失或被人遗忘,其中有门神、年画一类传统艺术形式,也有送穷神、大祭等风俗活动。
 
7.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术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比较了开封清明文化与介休清明文化,表示只要充分尊重历史文化的区域性差别,尊重假日经济开发的客观规律,就能大力促进各地清明假日经济健康发展。认为自从将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节假日以来,以传统文化作为依托的假日经济成为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热点,新的亮点。
  来自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高莉芬女士以《寒食节传说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记忆》为题,从四个部分讲述寒食节传说的历史渊源,认为焚死哀和乐的双重论调,无论是祖先英雄之死还是火之死,都不开火要断火。寒食节的断火和哀悼性,一方面保持了寒食节食寒(食用寒食)又保持了清明的扫墓这是非常特别的。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语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邢莉女士认为,民族民间节日具有它自身的文化特质,第一是时间性,第二是神秘性,第三是神圣性。清明节有两个文化特质,一个是不举火,一个是祭祀,节日还有其他的特质,比如群体性等等。关于如何保护节日,她认为,一个就是要保护节日的核心价值。第二就是让民众有一种保护观念。民间节日是文化精神的体现,是群体的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风格的体现,保护节日是急不可待的神圣责任。
 
8.在我们诸多过年节的民俗禁忌中,确实有不少“奇葩”的规定。比如“正月初五不串亲戚”,是因为“破穷日”,串亲戚容易把贫穷带给亲戚;“正月里不能理发”是因为一旦理发,可能会死舅舅……就这些而言,把一些相关的年俗禁忌称之为奇葩,并对这些予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体现了移风易俗、健康过节的实践,不失为科学理性的态度。
    但是正所谓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即便是所谓的同一个年俗禁忌,其禁忌的内容也会不尽相同。比如对于“出嫁闺女不能在娘家过除夕”,在有的地方是因为“出嫁女儿在娘家过除夕会把娘家的财气带走”,的确没有多少科学道理可言,但在有的地方,这却是不折不扣的另一种意思——过去每家儿女多,老人周围一群儿女,不缺守岁者。嫁出去的闺女如果在娘家过除夕,别人会想到这个闺女与婆家不合,或者被婆家休了,也就是现在的离婚了,影响不好。于是老辈约定成俗,初一给长辈磕头拜年,初二给岳父岳母磕头拜年,这样就和谐。
  很显然,此时的“出嫁闺女不能在娘家过除夕”,在这些地方不但称不上什么“奇葩”的年俗禁忌,相反就现实社会近些年来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包括不少非理性离婚)而言,这却有很好的导向意义。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作为中华民族5000年厚重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年俗禁忌固然有一些奇葩的部分或成分,但要明白的是,即便是同一个传统文化年俗禁忌,也可能是在一个地方或是“奇葩”,但在另一个地方就无所谓“奇葩”,甚至再换一个地方就是一种优秀文化传统,也未尝没有可能。
   这就是说,对待传统文化年俗,我们固然需要科学理性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在所谓认定“糟粕”的同时,更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处理,不可仅看一地一面就草率决定和认定是否为“糟粕”,进而轻易或“一刀切”地为一些年俗禁忌烙上封建的遗毒、戴上奇葩的“帽子”,一棍子打死并加以抛弃。
 
 
1.根据所给材料,请概括归纳我国的传统风俗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全面、客观、准确。字数在300字以内。
 
 
2.结合所给材料,试分析如何发展并传承我国的风俗?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字数在400字以内,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假如你是T市传统风俗建设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当前我国的风俗习惯逐渐消失,民众对此关注度很高,请结合所给材料,分析现实,写一则加快传统风俗改革的通告。字数在500字以内,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阅读完所给材料后,你一定有所感触,请围绕“风俗的再建设”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在1000字以内,标题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编辑:admin)

标签: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申论最后一套押题
 
相关阅读:
申论2017浙江公务员考试(浙考)申论模拟题
申论2017浙江公务员考试(浙考)申论预测题
申论2017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押题-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申论2017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申论2017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库-浙江公考网
申论2017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题库-浙江公务员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