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3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社会热点问题及分析:我国怎样应对城乡“双重贫困化”
2020/10/22 8:50:12     事业编考试招聘网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最新社会问题解读。

社会热点问题及分析:我国怎样应对城乡“双重贫困化”
依据贫困人口所属区域不同,贫困可以分为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和城市贫困同时存在,如何应对城乡双重贫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由于两者在致贫的原因、贫困主体、贫困特征等各个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将它们分别进行描述和研究。
(一)中国城乡“双重贫困化”的主要表现
经济学界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等人。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关于贫困的确切定义。直到19世纪末朗特里才提出贫困的定义,他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人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从此以后,不计其数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贫困”下了各种定义,一些定义至今仍被引用。如英国的汤森认为:“所有居民中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会条件的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中认为:贫困不仅仅指收入低微和人力发展不足,它还包括人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包括缺少发言权、权力和被社会排斥在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界《人类发展报告》和《贫报告》中有关贫困和发展的定义更具广泛性和多元性。认为人类贫困指的是缺乏人类发展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长寿、健康、体面的生活、自由、社会地位、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不可避免国内许多学者在关注贫困问题的基础上,将上述经典定义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对贫困含义的独到见解。如童星、林闽钢认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品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机会和手段的这样一种生活状况。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将贫困界定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资料或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
从以上关于贫困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1)贫困是一个多维度概念。贫困与“落后”和“困难”相伴相生,贫困不仅是低收入,缺衣少食,还包括不能享受基本的教育等社会服务。可以说贫困包括经济贫困、社会贫困、文化贫困等方方面面。(2)贫困直接与缺乏有关。其表象是低收入和缺乏物质与服务,实质是缺乏生存和生活的手段、能力以及机会。由此可将贫困问题视为缺乏问题,而反贫困的重要任务是改变缺乏的状况和程度。(3)贫困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根据人的需求层次,贫困也可以划分层次。第一层次的贫困是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食物的短缺,其贫困状态已经影响到人们身体健康的正常需求;第二层次,从食物的短缺扩展到其他一些生活必需品,甚至到精神文化需求的缺乏。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困的内涵不断扩大,由单纯的物质贫困到物质精神双重贫困,由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缺乏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这些维持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包括食品、住房和衣着消费等。相对贫困是指生活水平处在大多数人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之下的状态。绝对贫困是一个客观上的定义,是一种最低标准的生活状态;而相对贫困是一个较为主观的标准,是在对比他人或社会的一般状态而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彻底解决绝对贫困,但是却不可能彻底解决相对贫困)。(4)贫困与不平等既紧密相连又存在差异。贫困与不平等有很多相通之处,如都包括一些权力的缺乏等,但是不能把两者等同。不平等不仅包括经济贫困,还有其他许多方面的内容;贫困也不完全由不平等造成有些是由个人或家庭本身的原因造成,如身体残疾、自然条件恶劣等。
1.城市贫困的主要表现
对城市贫困人口的界定,目前主要是依据各地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即将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低于当地“低保线”的人口确定为贫困人口。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城市贫困的主体是“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和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人群。他们大体上处于待业、无业状态,或家庭有业成员供养的人口较多以及由民政部门救济的鳏孤独人口。这类贫困人口一直比较稳定,其产生主要不是源于体制性的,而是个体性的因素。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城市贫困人口呈多元化。除了原来一直靠民政救济的“三无”人员外,还包括因企业亏损和结构性调整而下岗的无业人员、长期失业的无业人员、企业停产或半停产被拖欠工资及放长假的生活特困职工(其中有的处于半失业状态)、收入低的退休职工,以及这四类人员所养的家属;部分进城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或居住在某一城市不满半年、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游离于不同城市之中的),无固定工作和就业形式的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其他特殊的贫困人口,包括因病因残致贫,因意外事故、意外灾害致贫的人员以及“两劳”释放无业人员、吸毒、赌博致贫人员等。
二是城市贫困属于相对贫困。随着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城市绝对贫困人数急剧减少。从总体上看,当代的城市贫困人口已不主要是生存意义上的贫困,而更主要体现在与社会成员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上。

(编辑:admin)

标签:社会热点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解读
 
相关阅读:
时政2022社会时政热点:当前的经济形势是什么
申论公务员选调论述题热点素材
时政机关党政热点:运用新媒体加强党支部建设的路径
时政2022文化社会热点汇总: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平等的运行机制
时政半月谈理论热点聚焦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时政经济时事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