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3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公文不良文风的主要表现
2020/8/14 8:40:49     事业单位考试招聘网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最新公文技巧。

公文不良文风的主要表现
尽管各级领导对公文的文风问题一再强调对改进文风一再做出规定、提出要求,但因为种种原因,多年来,有些地方、机关单位的公文仍然或多或少存在着文风不正问题。突出问题就是存在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涩话、陈话虽是极少数,但影响极坏。下面以极端之例,做一一展示。
1.讲假话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是公文处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可是,有极少数机关单位的公文却不同程度存在讲假话的现象。
(1)夸大成绩,缩小问题
有的公文反映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常把成绩夸大,问题缩小;或是把不足和缺失说成圆满;把个别的写成普遍的把偶然的写成必然的;把自发的写成有组织有领导的;把计划中的工作写成工作结果来总结;把设想写成现实;把下级做的说成上级政绩;拼凑事迹,移花接木。导致有人批评,“看待中国的事,要用加减法”
而反映当地有关事故、问题的情况报告则玩文字花样。出了事故,明明是监管不严、疏于防范,偏要说成是管理上已想尽各种办法,用了不少心血,已将事故减少到最小范围;或是对事实进行篡改,如将大事故改成小事故,将死亡人数改到不过线的限度;或是转移视线,如有意避开事故发生的细节、损失和原因,转而大谈、大书抢救的过程和管理部门的应急反应,大谈事故发生后救灾救险的好人好事;汇报受灾情况则往往夸大灾情、损失和困难,以博取有关领导、有关方面的同情和支持。
某些人涉及统计数字也弄虚作假:或随意篡改、编造数字;或虚报绩效、瞒报问题;或统计加估计,甚至层层加码,哄骗上级。一味“官出数字”损害公利,而以获取“数字出官”的私利。
(2)文实不符,言行背离
有的公文稿习惯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言不顾行,说一套做一套。个别领导讲话稿中不少神圣的话、庄严的话、正确的话,但说了不去实行,光说不做,台上“普通话”,台下“私房话”。更有甚者,有的人台上讲官话,台下说鬼话,口言善,身行恶,败坏领导形象,损害领导讲话权威,更让大家反感,令人不齿。
这种夸饰之风反映在公文中常常是用语虚华不实,滥用溢美之词:讲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评价领导讲话没有不重要的,涉及领导管理没有不重视的,反映工作进展没有不顺利的,说明工作项目设计没有不周密的,分析工作规划没有不宏伟的,总结工作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领导没有不正确的,决策没有不英明的。结果出入甚大,大相径庭,甚至恰恰相反。(3)避实就虚,不吐真情
有的公文回避矛盾,遇事知情不报,不讲真话。或者只说些不温不火的话,仅及皮毛,不论要害和实质。有的公文脱离实际议论飞扬,不着边际;有的故弄玄虚,虚张声势。一些领导的述职报告,越来越流于形式,通篇是“表扬与自我表扬”结合。而员工对领导的评议也是不说实话,“小骂大帮忙”。
(4)弄虚作假,糊弄领导
有的领导习惯于听汇报看材料,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一些基层单位、部门、组织为应付上级要求,在给上级的汇报材料中,在学习重要文件的会议记录中,在贯彻重要会议精神的情况报告中,常常凭空编造,或照抄照转兄弟单位文稿,或下载网络资料整理摘编,用以蒙骗上级和领导。而有的领导也不知真假,信以为真,还对这类文稿大加肯定,无形中滋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说假话的文风与作者群体的思想意识、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都是缺乏诚信,都是“以言欺人”,当然也就会“失信于人”,失信于民。
2.讲大话
公文是为了实用,是要能够解决问题。公文必须言及其实、言及其义、朴素无华、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华而不实、虚情假意而时下有些公文却不顾具体情况,脱离实际,习惯性地讲大话。
(1)论问题高调法。说话写文章,调子尽量往高里提,习惯性地加副词,动辄就是“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之类的话。云山雾绕,听着看着冠冕堂皇,实则不搭调,让人摸不着边际。
(2)议发展造势法。谈到发展目标、工作思路今后设想时,动不动就是什么“大举措”“大行动”“大发展”等。当谈到具体问题时,常常是“特大项目”“特大影响”“特大成效”“再造一个××城市”“再造一个基地”“打造一个开发区”之类。我国城市、农村不问青红皂白,到处是“开发区”“经济基地”,不少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3)列成绩膨胀法。在总结工作成绩时,采用“胀法”,明明政绩不突出,却偏要鼓吹什么“十大成果”“八大变化”“六大变革“创历史新高”“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出现历史性的转变”“取得空前成功”之类正如群众所言“吹牛不打稿子”“吹牛不犯法”。
(4)谈问题障眼法。如把“生产下降”叫作“负增长”,把上当受骗叫作“缴学费”,把行贿叫作“感情投资”,把游山玩水叫作“社会考察”等。工作、决策出现失误,责任总是上推下卸;涉及原因分析,主观上总是认识问题,客观上总是宏观体制机制问题,或者是下级和群众执行、操作层面的问题。
(5)谈体会虚势法。讲到体会,动不动就是以“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做指导、“提高认识是前提,加强领导是关键”“思想工作是根本,发动群众是基础”“管理是先导,建立制度是保证”。或者乱造概念,词句离奇,使人不知所云,常搞几个“性”,如“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创新性”“求变性”之类;总爱弄几个“化”,如“一体化”“市场化”“大众化“国际化”“规范化”“科学化”。有些倒也用得精当,而大多则成了新的“八股”,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我们不是说这种用语本身有什么不对,而是说在文件中不问具体情况,不视具体对象,千篇一律地套上这些大话、空话,是一种思想空虚、虚张声势的表现。
3.讲空话
有的公文不求务实而重务虚、不求实效而讲空话。(1)文章虚。一些文件和讲话稿,论述的问题不谓不重要,但总是停留在、满足于讲必要性、讲重要性、讲重大意义、讲大道理、讲原则上,再加“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注意几个“结合”之类,就是缺乏对问题直面的、鞭辟入里的剖析,没有针对性,不会结合实际灵活地讲实道理,讲管用的道理,既不触及实际问题,也不回答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真知灼见,使人看了听了不得要领,人们称之为没有错也没有用的话,如同镜中之花,没味、没用。
(2)空话多。越写越长,废话增多;冗长拖咨,讲话添枝加叶;短话长说,长篇大论。洋洋万言空洞无物,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离题万里,没有多少真货色,“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可谓“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比如某地政府收到44份县处级机关的年终工作总结,最长的1.5万字,最短的7400字,平均每份超过万字,内容雷同严重,“似曾相识”的不少。三位分管领导每人平均要看10多万字,合300多页,这对上级领导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3)内容空。上面怎么说,下面也跟着怎么说,没多考虑本部门、本地区实际工作情况。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是缺“干货”。把一些流行性语言、时兴政治套话堆进文章,代替有血有肉的材料和真知灼见的思想分析;好听语言、华丽词句不少,但多是没有用处的正确的废话、隔靴搔痒的话,不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心灵的强烈震撼。有的公文,新鲜的群众语言少,定量分析少,闪光的思想认识和新颖观点少,看了没印象,听了没感觉。
二是缺办法。对上级指示缺乏深刻把握和感悟,对基层问题和矛盾缺少深入了解。写作的素材是通过二手、三手材料剪切来的,或者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拼凑出来的。吃不透上面的,摸不清下面的,形不成自己的。讲意义多,要求多,大话多,实实在在的办法比较少。迈不过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这个坎,只能绕弯子、打圈子,引经据典,洋洋万言。用来教育人,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用来指导工作,纸上谈兵,既不中听中看,更不中用。比如涉及社会十分关注的收入分配问题,少数领导干部只会说这是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而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通常视而不见或者束手无策。又如农民工普遍工资待遇太低,但一些领导只会说“这是市场决定的”,而不能情系民生,设身处地想想自己究竞能够为农民工做些什么。
三是缺骨气。领导爱听什么,就写什么汇报什么,力争与领导实现思路上的“对接”。拍马屁的话变着花样讲,触及短处和丑处的话轻描淡写地讲。否定前任、割断历史,只为现任领导编造“政绩”;出了问题责任在下级和群众,有了成绩归功于领导;反映情况报喜不报忧。一味“怕”字当头,唯唯诺诺,不敢碰硬,没有坚持真理的勇气。
四是缺全局。写文章不从全局看问题,常常出现片面性,“各顾各”。比如有些总结写得很长,却非秘书本意,而是分管领导逼出来的。办公室拟好总结初稿,几位领导谁也不从总体上去研究这篇总结,而是“各顾各”,从文中涉及各自分管工作的文字内容多少去考虑问题,片面认为涉及谁的文字多谁的成绩就大。为此,各个分管领导均想将自己分管的工作写多一些,以致原来比较精练的总结越改越长,越改越烦琐,导致大记“流水账”。因为缺乏全局观念,也常导致内容重复。为了体现领导重视,有的会议常常“多头讲话”。书记讲了县长讲,正职讲了副职讲,而且常常是几个稿子同一个人写。由于缺少“干货”,又不能完全一样,于是笔杆子只好“妙笔生花”,做文字游戏,在调整结构、变换角度、改变句式上“下功夫”。结果不同的人轮番讲同样的话,令人不忍卒听。
五是缺眼光。一些公文求稳妥、求保险,不敢触及矛盾和问题,不敢越雷池半步,身在“新”中不知新,身在“变”中不知变身在“险”中不知险,固守陈腐的观念、传统的习惯、往日的经验、前人的一般结论,没有养成开拓创新、独立思考、逆向思维的习惯,展示不出深邃的品质和魅力,更没有强烈的思想穿透力。因循守旧,人云亦云。没有进一步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能预测未来,思维的空间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打不开思维的视野,展不开思想的触角,找不出事物间的联系,把握不住事物的走向,缺乏领导管理工作的战略思维。只能看到任期眼皮底下那点事,不从长远观点看问题,缺乏深刻的洞察力和政治敏锐性不能言人之欲言、言人之未言、言人之不言。
4.讲套话
(1)讲“标准”的话。不管是讲什么问题,每篇公文总是有几句似乎非要不可的“标准普通话”,不管你爱听不爱听,爱读不爱读。似乎不说这些套话就成了问题。讲成绩,言必称“领导重视”“认真贯彻了某级某人精神”“在…指引下,在…关怀下,在…帮助下…”;讲问题,“但是”一转有现象无对象;谈打算,全是上级领导的要求,没有半句“个性”话;一说要有新措施,就凭空想象,尽支虚招…八股老调沉渣泛起,八股新调不断生成。
(2)讲上级的话。有些文件和讲话常以引用代替论证,大量摘抄上级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的内容,去掉“明引”和“暗引”后就没有几句是自己的话了。这是典型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用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看和不看一个样,听和不听一个样。这类现象主要表现在总结、报告、讲话稿之类的公文中,僵化刻板,千篇一律。
(3)讲模式的话。有的文稿尤其是工作报告、年终总结,年年都是一个模式、一副面孔,看过一次就不用看第二次了,且文稿中谈工作少、说体会多;谈监督少、说支持多;空话、套话、原则性的话充斥报告全篇。有些内容和语言年年都要提及,不痛不痒,实在没劲。比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排除干扰,全力攻坚”“依法行政,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之类,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哪一个场合都适用。
(4)讲官样的话。有的文稿充斥着不少官话,成为格式文字。诸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重要讲话”“严肃处理”“有效措施”“不尽如人意”“一定的”“基本上”“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力度”“工作需要这些常用的、表意极其丰富模糊的官话,几乎充斥在各类文稿中,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办文“潜规则”了。
(5)讲应景的话。遵命应景式的、表态式的官样文章泛滥成灾,往往没有多少实质内容,却是形式铺张,不惜大量运用一些“最高级的”形容词,以哗众取宠。且不少文稿都有“必须”“坚决”“一定要”“着力解决”“大力支持”“努力做到”“积极鼓励”“认真贯彻”“坚决执行”“坚决同某某现象做斗争”“坚决打击腐败行为”等态度坚定的词汇,但实际上为文者对这些词语的深刻内涵却未必了解,或者未必真心真意,更谈不上要付诸行动加以落实了,只不过是拿来装装门面,应付上级和领导而已。
(6)讲“好听”的话。有些文件和领导讲话,或者滥用副词、形容词,或者刻意堆砌辞藻,排比句、数概句特别多,振振有词,天花乱坠,脱离实际。有些文稿不在琢磨内容上下功夫,专在琢磨词语上下功夫,咬文嚼字,死抠字眼,强求工整,堆砌辞藻,华而不实,但都是一些表面文章,“好听”却不管用。写了、说了,阅者听众都记不住,甚至不知所云。固然排比句、数概句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但为排比、数概而排比、数概就是舍本逐末了。
5.讲涩话
(1)语言呆板不生动。固然,公文因其特殊的体例和实用性功能要求,我们绝不可能苛求其语言的艺术性、欣赏性。但为了增强其表达效果,应该努力做到文风朴实、文字简洁、语言生动,使群众看得懂听得懂愿意看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而有些文稿,却是洋洋千言万语,但语言文字平淡枯燥,更谈不上语言特色和风格。内容因循守旧又不讲究辞章文采,词汇量少且旧,味同嚼蜡,不忍卒读。这样的公文,其认同感、接受程度不打折扣才怪。
(2)用语晦涩难懂。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才是真智慧。由于曾经有过的思想禁锢,一些为文者为避开“雷区”“禁区”,不得已用曲折迁回的语言表达最简明的思想;或者因为长期形成的对西方哲人的盲目崇拜,一些学者型公务员习惯采用欧化句式和硬译新词,凡是理论表达,似乎必须与大众语言拉开距离,否则就意味着浅薄;或者因为思路不够清晰,认识不够深刻,总觉得现有的词汇、组词方法无法说清,只好有意无意进行虚假包装;或者因为起草者的理论修养、文化素养和知识积累不够,无法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刻的认识和内容;或者为显高明和水平,套用自己也没有完全弄明白的新概念,常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将明白的事情玄虚化,使人云山雾绕,摸不着头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于是故意“以艰深文浅陋”,用所谓“深奥”的、晦涩的、弯弯绕的文字,来掩盖贫乏、空洞的思想。明明几句话、十几句话就能说清的事,往往从古到今,从远至近,从国际到国内,从国内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扯一大圈才回到主题。最典型的莫过于“以××为前提,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以为重点,以××为抓手”之类,绕去绕来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一篇文稿“一韵三叹”。下一篇文稿,可能前言之“基础”又成了“重点”,“核心”又成了“抓手”,简直使人不得其要,“生怕别人看得懂听得懂”,自己有失“水平”和“官威”。

(编辑:admin)

标签:事业单位公文 公文格式 公文技巧
 
相关阅读:
公文如何做好收文办理工作|公文技巧
公文什么是“四分四注意”立卷法|公文常识
公文启事的写作要领有哪些|公文格式
公文欢迎词写作范文赏析|公文技巧
公文调查报告范文|公文常识|应用文写作技巧
公文公证书的写作格式及注意事项|公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