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5月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公务员政治常识三千条
2020/5/8 8:45:27     公务员考试招聘网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最新常识积累。

公务员政治常识三千条
根据最新事业单位考试真题等汇总而成,公务员考试资料网(http:www.shizheng100.com)提供更多笔试真题、面试原创内容等。
这一部分介绍了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重大会议、时政热点五部分内容本节的难点在马克思十义基本原理,需要考生能够熟知原理内容,并根据其具体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本节的重点在党的重大会议和时政热点,这两部分是历年考查的重点,有可能直接命题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低,考生稍加了解即可。
马克思主义基木原理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或名说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①物质和意识或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也即何者为世界本源。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意识能否反映物质或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这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小原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精神”,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主观意识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经典真题(2017·国家)
柏拉图认为处于变化之中的事物不是真正的存在,持这种理念的人会认为以下哪项最真实?()
A.一棵树
B.勾定理
C.人的照片
D.关于马的概念
【解析】题干指出,松拉认为变化中的事物不是真正的存在,选项A中的“一棵树”、选项C中的“人的照片”和选项中“马的概念”都是变化的。而选项B中的“勾股定理”是被验证了的确定不变的几何定理,故选B。
4.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有一种特殊状态,就是静止。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对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
5.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能动地认识世界。②能动地改造世界。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7唯物主义辩证法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贯穿于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之中并支配其他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总趋势。
8.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属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使矛盾双方的力量不断变化,导致双方地位发生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内因、外因
事物的矛盾有内、外之分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动力。内因是第一位的,外因是第二位的: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0.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量变阶段,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在质变发生时,事物的稳定性被破坏,处于剧烈的变化中,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转化为其他事物。量变和质变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这就是事物质量互变的辩证图景,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变化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11.发展
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实践与认识关系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经典真题(2017·贵州
下列语句与哲学原理对应错误的是()
A.横切牛羊竖切猪,要省力气看纹路办事要按客观规律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客观条件限制
C.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实践是真理来源
【解析】“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意思是屋子本来就破了,可是偏偏又赶上连夜下雨;船本来就漏水了,但是又赶上逆风航行。这两句体现的都是事物发展中的曲折性,并没有体现出前进性。选项C对应错误。故选C。
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4.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种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15.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16.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7.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
二、毛泽东思想概论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1)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深刻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前途等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
主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3)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2.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确立毛泽东思
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刘少奇大会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
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来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中最具特
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5.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明确的完整的科学的
概括: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包含了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与领导权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6.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基本
总结。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
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以发展生产力、实
现工业化为主体。②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
8.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
义社会的两类矛盾,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
的,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
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
9.人民军队的宗旨和任务
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出来的。这三大任务是:打仗、
筹款(后改为生产)和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的执行,保证了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
10.“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4月党中央在讨论十大关系的过程中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
1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关系问题的谈判中,第一次提出了互相尊重领上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中国特色礼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党的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米概括改革开放以米的理论成果,并对邓小平理论下了科学的定义,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1999年又载入宪法。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它不仅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3.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女思考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4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木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很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首先,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上义优越性最根本的体现。其次,只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奠定坚固的物质基础。再次,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要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物质条件,这也要求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木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标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8.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内容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史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因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9.“三个有利于”标准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1.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允许一些特殊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与贯彻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党的理论创新重大成果。
从与党的指导思想的关系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关系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从与党和人民的关系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关系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编辑:admin)

标签:公务员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 常识积累
 
相关阅读:
其他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块:经济学常识
专业知识2024事业单位考试计算机常识题库自媒体
公共基础知识省级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考点:戊戌变法|常识积累
行测历年人民银行笔试真题常识判断答案|备考资料
其他检察专业基础知识常识
行测2025公考行政能力测试生活常识总结之:触电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