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5月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卷:城市病
2013/9/21 19:53:22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时政百分网原创内容,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卷。内容提要:假如你是T市市政管理局的一名公务员,当前很多地方的城市拥堵很是严重,有不少媒体及民众提出收取拥堵费来缓解城市病,请结合所给材料,写一则关于T市缓解拥堵的公告。字数在500字以上,语言流畅,层次明晰。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卷:城市病

 
  1.场景一:为了避开早高峰,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L每天6点就要出门,赶往位于东三环的公司上班。“其实公司正常上班时间是9点,但如果7点开车出门,正好赶上早高峰,肯定会迟到。”刘文波告诉记者。除了要早出门外,为了避开晚高峰,L几乎每天都“主动”加班,20点才下班回家。“实在不想把时间都‘堵’在路上。”他说。据了解,目前北京的交通拥堵时间已经从每天平均3.5小时增加到现在的5小时,汽车平均时速仅为15公里。
    场景二:K住在深圳市罗湖区东门北路,几乎每天她都能看到深圳市人民医院门口排队挂号的焦急的人群。“有的人天不亮就来排队,一开始不理解,自己看了几次病就理解了。” K告诉记者,今年7月份她去看牙,前后跑了两趟才挂上号,前不久去治感冒,挂上号了还等了三个多小时才轮到自己就诊。据了解,由于大批外来人员涌入深圳,深圳市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按2008年底深圳市实际管理人口1269万计算,该市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66张,低于全国同期3.20张的水平,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64人,仅与全国平均水平(1.62人)持平,这两项指标都排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的最末位。
场景三:北京宣武区香炉营的M奶奶最近正在为修拉链郁闷。原来前几天M奶奶夹克上的拉链坏了,可找了一圈,附近商场的裁缝都只给自家卖的裤子改裤脚,谁也不接这种小活。“周围大商场一个挨一个,怎么就找不见换拉链的地方呢?”最后经过邻居指点,杜奶奶搭了三站公交才找到一个换拉链的小商店。“换一条拉链要20元钱,这要在老家,街边的裁缝店只收2元钱。”M奶奶很郁闷。




2.中国的城市人口正以一种令人震惊的速度膨胀。大城市的快速扩张使得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愈演愈烈。“城市病”——一个新生的名词出现。“逃离大城市,逃离北上广”的风潮开始出现,而一些学者也热衷于从大城市谋生计的艰难去诠释这种逃离,口气里暗含鼓励。但是,“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尴尬与无奈中,人们正经受着艰难的抉择。
 



3.从历史上看,城市化进程包含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城市自然形成阶段。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出现之前可谓城市自然形成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大城市化”阶段。由于工业化需要以大城市为基础和吸纳大量农村劳力,人口和产业源源不断地向大城市“单向汇集” ,形成了一大批特大中心城市。第三个时期是城乡一体化阶段。19世纪末(1898年),霍华德发表《明天的田园城市》是城市化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由于单向发展的“大城市化”所积累的“城市病”和城乡矛盾已经导致这样的城市化不可持续,城市化出现“大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双向对流,即一方面“大城市化”还在进行,另一方面“逆城市化”趋势更加强劲,大城市的一些功能和产业、人口向周遍村镇转移。“单向汇集”是城市化的第一种方式。“双向对流”是城市化的第二种方式。这里的“双向”,其中之一就是“逆城市化”。 “双向对流”,就是城乡一体化。




4.为什么会出现“城市病”?有认为是“城市规划缺乏严肃性和稳定性,许多城市往往是一任领导一个规划,导致城市管理混乱”造成的;有认为是“‘唯GDP论’导致城市发展走上规模扩张之路”造成的;有认为“区域不平等的文化基因”也是出现“城市病”的其中的原因。
    在多年前就出现过一句描写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平行的经典语录:“我们的城市建得像欧洲,而农村却像非洲!”在我看来,这句话并不是夸大,而是对现实无奈的呼喊——国家,不要忘记我们农村!
现在的农村发展如何?相比城市起的发展,依然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即使有什么所谓的“发展”,却是为了农民的宅基地,迫农民上楼,用增加的地,去换取城镇建设的用地指标,而且这么做,还美其名曰说是“新农村建设”。这些官员,也只有城市的地不够用了,他们才会想起农村。一位作者撰文如此写道。




5.访谈节选:
    [主持人]城市病的提出,最近四五年的事。在五年之前,准确地说,在十一五开始之前,似乎城市病还没有提得那么严重,因为往前推五年,那个时候北京五环还没有修呢,我们以北京为例,摊大饼还没有摊到,让我们触目惊心的地步,最近四五年,大家越来越多提出城市病,是不是跟城市发展有关系?
    [丁宁宁]我想城市发展速度太快,近五年,特别是奥运时期,城市化加速时期,外来人工,有利于城市化,外来政策跟不上人口增加,特别是人口机械增加。矛盾就表现出来了。比如刚才这位编导,从通州开车过来,为什么在通州买房子,因为那儿房子便宜,这样的问题就造成了,可是交通呢?通州到这儿没有地铁,她认为开车方便,很大程度因为我们发展过快,而城市各方面的建设都跟不上。
    [主持人]城市生活让大家觉得便利的原因呢,其实也不难归纳,因为很多优质的资源,都集中在城市。比如说教育资源,比如说医疗资源,这些都是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所以我们现在到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医院门口看,排长队,那是很寻常的,因为大家都认为只有在这样城市里大夫,水平是最高的。考大学也是如此,北京、清华这样名校,都在北京。所以优质资源往这些大城市集中,然后所有人都想往大城市来生活,享受这种资源,其实也无可厚非。童先生是媒体评论员,写了很多媒体评论,关于城市病的评论,您有没有在我们这样的媒体里和各位分享过,能不能简单扼要地跟我们说一说。
    [童大焕]这方面专门思考过,这样场合还没有。
    [主持人]正好拿出来跟我们说一下。
    [童大焕]恩格斯说过,城市空气使人自由,城市首先是自由和公平、发展机会在吸引人,其他的比如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那是随着人而来,还是先有,我们还可以思考。
    其实在近代,或者是在这几年,大城市化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不光是中国,很多人认为中国是行政控制了资源,把很多资源集中到了北京上海,其实市场的力量更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们为什么城市基础建设,基础设施跟不上人需求,导致城市病,其实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有一个观念,认为城市不能太大,我觉得中国的城市化是行政力量始终在跟市场力量较劲,表现两个方面,一个是大城市,政府一直试图水资源限制,来限制人口。
    北京十五计划提出每年增加人口不到20万,实际上结果是过去十年一年增加80万,总共增加了800万人口。在中小城市逐渐衰落,可是我们却用很大行政力量在推行城市化,城市化遍地开花,都是由行政来主导。结果导致很多烂尾城,用行政力量建,不建把医疗、教育全部建到那里,逼得市民去新区买房。说到城市病最主要是大城市,大城市有这么一个观念,觉得城市不能太大,没有超前根据城市化市场规律,来研究我们该如何布局城市规划,该如何布局轨道交通。
    [主持人]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块,当然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其实像丁先生所在的这个单位,从事战略研究的,对于城市发展,其实你们有很多专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这方面其实要说政府一点考量没有也不现实,其实他们也是很清楚的。
    [丁宁宁]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北京市搞了四次规划,每次规划变化都很大,最早的规划已经不适应发展了,这里有一个矛盾,我们对城市发展的规律和我们自己主动的这种对城市发展的把握之间总是有矛盾的。但是我觉得这种矛盾还是应当有些普遍的规律,比如说我们中心在80年代研究,提出过,由于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石油储藏量相对而言不高,不像煤那么高。
    中国人口又特别多,东部密集程度,达到西欧像荷兰这样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城市交通以轨道交通为主,但是实际上90年代之后,为了振兴汽车产业,政府都是先发展,其结果是所有这些规划思想或者我们总结了很多国际上的经验都没用,我现在就是要卖汽车,那么结果就是卖汽车,振兴产业,同时堵了拓宽路,所以北京长安街也好,北京附近道路,比所有国家中心道路都要宽,像美国这样国家,我们很少见到六车道、八车道、十车道,几乎没有。最多的是纽约进出口四车道,最多拐弯处为了让开,可以挡住上班进来,下班出去那种车,六车道我们这儿十车道。我们到了新世纪以来,也可能是政府有钱,因为80年代初、90年代初政府没有钱,经济发展了,思路转变了,轨道交通为主了,大修地铁。修地铁肯定会对北京的交通拥堵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人口问题,再一个是城市定位问题,可以说城市定位决定着人口。刚才童先生说,他有市场规律,引导城市追求就业机会,北京定位是首都、产业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这个城市病解决不了。
    [主持人]多中心复合功能。
    [丁宁宁]国际上都是把中心分开,比如说在美国,纽约是政治中心,华盛顿教育中心,不是非得挤在一块。中国就是这个问题。北京为什么人口控制不住,有人老说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不是根本问题,户籍制度只是登记制度,问题是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待遇,这是真正问题。西方现在在电子化程度下,待遇一点不比我们差,为什么没有出现我们这种情况。
    现在北京定位太多了,又要金融中心,不正常,北京最多三个中心,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因为是古都,文化和科技、教育分不开,这个中心有了可以了。第三个中心应该定位是一个休闲或者文化中心,它是一个居住中心。它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最适合人居住就好了。现在不是,北京近郊全部是工厂,现在造汽车,上各种产业,上地、怀柔、房山等一圈全是产业,再一圈大学、移民,金融中心、总部中心,现在来一个国外元首就得断路,从机场到金融中心车怎么走,绕路吧。
    [主持人]城市发展路径的现在和地方官员政绩观有关系,有的人直指这一条为什么?只有当城市发展的足够大,可以支撑它经济持续发展的事情足够多的时候,它的GDP考核才能够上得去,否则的话,如果单纯几样,城市和城市之间比较起来,大城市会没落下去,有人会有这种看法,这种看法对不对?
    [丁宁宁]我个人认为不对,因为这是跟财政制度、预算制度有关系。作为首都来说,不一定非得是经济上完全自立的城市,华盛顿就不是,巴吉利亚也不是,后建的新兴首都都不是,靠全国财政支持,有一些做法必须符合经济规律,北京市城市公交一年补180亿,北京市不能认为是首都,跟中央财政通的用这么大的补贴补公共交通,别的城市怎么学,广东人、上海人都骂,我们学不了,我们赔不起,这里还是定位问题,如果定位了,财政制度、预算制度合理了,城市有分工,就发展了。北京一堵唐山水,唐山堵河北的水,这是问题。重工业沿海,文教上山,科技工业在中间,科技往四周。
    [主持人]按理想状态分,专家提得出,老百姓支持,领导也想明白。可是为什么像这样理想化的布局,在现实当中落实起来,就会比较难?究竟哪种力量左右行政取向,造成现在城市格局?
    [童大焕]我把城市比喻成磁铁,磁铁越大,吸附能力越强。北京成为教育和科技中心以后,自然就可能成为一个产业中心,因为企业这边招人,它就容易多,在大城市、小城市,小城市十个人竞聘八个岗位,大城市一百个人竞聘80个岗位,比例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机会都提高了10倍,这是不一样的。最终哪怕在中国也好,还是在西方其他国家也好,现在的总潮流就是大城市化,以前我们是发展小城镇,发展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是非机车时代,我们现在是汽车时代,轨道交通时代,所以半径肯定不断扩大的。
    [主持人]去年、前年网上比较风行的讨论就是逃离北上广。
    [丁宁宁]这种说法是灰色幽默,实际上不见得。
    [童大焕]情绪表达。
    [主持人]说逃离,真正逃离有多少?后来根据调查发现总量并不是很大,你们说叫情绪表达,或者说他只是一种内心的愿望,他其实真正做出这样选择的时候,恐怕还是会继续留在大城市。
     [丁宁宁]从日本经验来看,人为地把人轰走不现实,如果把几个大城市用快速交通线连接起来,形成城市带和城市都市群有可能,日本大阪东京带,集中了日本1/3的人口。
    [主持人]轨道密集度很高。
    [丁宁宁]中国现在缺少这样战略性规划,而战略性规划搞也搞不了,因为被行政割据给割据开了。现在北京、廊坊、天津,这一条都是海河流域,吃一条水的,结果分出三个不同的行政范围,一个天津市、河北省、北京市,之间建设无法统一规划,这是中国特点,中国搞不了流域规划,只能搞行政规划,行政内部规划可以搞得很好,这样产生一个问题,北京、天津、河北,既然都是在一个海河系统里面,本来应该是流域规划,现在没有了。没有的结果是什么?在每个行政单位内尽量优化了,但是从宏观来看,又不合理,但是这种城市化,带上一个问题,不能产生像日本东京大阪区本身城市密集带本身,由于交通线形成适合人居、工作的比较大范围的资源分配,我们做不到。
    [主持人]刚才说到流域规划,使我想到前两天讨论过一个例子,比如说发达省份,欠发达省份流域关系上转移支付问题、绿色补偿问题。比如说江西、广东,让广东补偿江西,广东不干,凭什么让我补偿,我把优质资源给了香港,应该找香港要。像这样问题,怎么样打破,市场手段?
    [丁宁宁]刚才说到市场手段,我不完全同意,中国没有真正市场手段,中国现在官商勾结觉得发展、规划,政府对经济承担责任过多,他和经济发展企业间关系过于密切,这是中国问题。所以产生了官员把GDP当成自己政绩,这个原因不是考核指标,小到乡镇企业、大到一个省都是这样。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过渡到现在市场经济过程当中,没有真正解决政企分离问题,如果解决了政企分离问题,政府只负责公共服务的话,那么这方面的影响,割据影响就会小的很多。
    [童大焕]政府之间协调,北京到河北,就是朝阳到通州,本来2003年开始要修到通州第二条高速公路,结果到今年没有修成,通州那一段早修好了,朝阳这一段不修,因为他觉得对通州更有利,对朝阳没有好处。那一段不修,那一块主要靠观念改变和利益协调。
    [丁宁宁]美国是联邦制国家,美国修路的时候没有征求州里意见,特别是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公务就是联邦执行,我们问题是中央规划水平太低,所以每一级都要协调,印度是协调不了,我们还有协调能力。靠两个行政区域之间协调没用,这个利益交换没法进行。一个钉子户停那么长时间,别说两个区域之间的利益。关键在于规划和协调。我们采取分集中化改革,层层分灶吃饭方式,动员了各级政府官员发展的积极性,这是好的,问题带来了政企不分,现在无论从解决城市病和城市规划来看,还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大体上均等的公共服务来看,都需要有上一层的规划,或者需要有更相对集中一点的制度,才能解决。
    [童大焕]现在问题城市化超过政府规划。
    [丁宁宁]不是超过政府规划,政府规划包括规划、协调权力应该在上一级。举一个最简单例子,如果朝阳区和燕郊,或者跟河北省协调不下来,靠北京市协调不了。
    [主持人]现在目前高一级整个发展规划里面,前瞻性稍微欠缺一些。
    [丁宁宁]是。
    [主持人]刚才说到城市规模膨胀的时候,反而有的时候觉得规划跟不上,没有办法产生调节作用。
    [童大焕]老逼他做一些事情,不是前瞻性引导。
    [丁宁宁]这里的事复杂多了,如果上一层规划跟不上,很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思想一直要求中央机关免政,人越小越好,小政府,大社会,跟各国不一致。
    美国政府官员占1/5,20%吃皇粮,我们现在中央机构减15000人,我们现在非削减八千人,怎么做规划。法国大小、面积还没有河南省大,法国一个财政工业部,3500人,财政做规划、预算。在巴黎办公3500人,下属到省级机构,加起来人还要多得多,我们现在实际上行政分权之后,只有中央机构,中央机构跟底下层层隔绝,中央纪委跟地方纪委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都是独立的。
   我们现在提了几次中国应该搞国土规划,搞不了,只能搞功能区规划,随便改的,真正规划起到作用非常有限。
    [主持人]我们聊城市病,病根需要深层次探讨和解决问题,如果不聊,谈城市基础问题,谈不通,如果不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城市病还在我们周围。今年两会上提到最多是幸福感,去年开始提,因为幸福感是一个虚数,很难实指,因为每个地方人,每种状态下人幸福感都不太一样,提恐怕比不提要强,比如说在城市里生活种种不方便、不愉快,总是不能归入到有幸福感的行列,这倒也是一个好事,但是怎么样来解决,这恐怕不是一个心态上的问题。
    [童大焕]有一些具体措施可以做的,说到城市病,首先交通拥堵引起污染,公交优先能不能做起来,很难。2006年,北京市提出2010年达到480万还是500万的公交优先线路,结果到2008年2月达到了285公里,再过两年只增加了15公里。
   [主持人]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还有一个很大程度,当今社会,还有一个实现的通路,就是参与感,城市是属于大家的正式,要给我参与的权利和机会,比如说受到某些大城市的制度、政策,在出台之前讨论周期,比如说有一些人很不满意,讨论周期过短。应该让我们多参与讨论,我后来自己理解,参与讨论时间多少,也许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是在于平复大家城市主人公的感觉上能发挥作用,起码让我充分表达我自己的意见,也许最后我的意见一点用没用,还是按照我的规划和原先设计思路在走,起码让我有参与感、实现感、主人感。
    [丁宁宁]技术手段进步给政府提供这种手段,现在很多官员开微博不少了,政府公开网站互动已经很多了,我倒同意你的意见,有很多事情应当及早公示,请大家提出自己不同意见。
    [童大焕]如果参与人数越多,形成决策很难,应该半议制,有公共辩论过程。
    [主持人]这个过程如果能呈现出来,我们乐见,公共政策出台,广泛征求意见,公开辩论,这个过程让大家参与城市建设过程,也是训练过程,我们缺少这种训练。
    [丁宁宁]我们老说要自由为主,并不是开车随便闯自由,民主不是整天上街闹事民主,公开征求广大公民意见,形成舆论焦点,最后影响决策,这本身就是一种民主。
    [主持人]没错,说到算帐,再说一点微观例子,因为很多城市都在致力于打造30分钟步行生活圈,有的更厉害,15分钟步行生活圈,15分钟之内能解决问题。这种步行生活方案,对有些城市现实吗?
    [丁宁宁]有些城市现实,特别是人口老龄化之后,这种设计,因为欧洲在进行这种设计,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虽然北京市说了,老年人凭老年证可以不打票上公交,上得去吗,那个岁数很危险。国外考虑老龄化问题,我们也将面临这个问题,这样问题需要考虑,小区设计不能交给开发商,而是要交给专业规划人烟,北京是很多小区,无论天通苑还是世纪城,全是房子,商业设施没有,进不去,出不来,没有配套,没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救火,必要卫生急救,包括公安局安全的需要,都没有,这个设施,因为只为了卖房子。
    [主持人]开发商没有义务考虑这些,只是在有限面积上建更多的房子。
    [童大焕]医疗、教育公共资源担起来,现在只让开发商盖房子,甚至让开发商盖好学校,最后开发商不愿意交学校,政府要求无偿给。很多僵在那边。
    [丁宁宁]那个没有道理,很多问题是现在出现很多所谓中国房产大颚,怎么出现,为什么美国没有、英国没有、德国没有,只有中国有,因为在国外开发分几段,公共设施开发一段,有资质公司进行,政府规划是主导,开发商设计是一拨,盖房子是一拨,在美国卖房子都是你卖,卖房子是政府委托房屋营销机构去卖,这样就不会产生房产大颚,现在政府卖一块地,公共设施什么都你干,当然出现房产大颚,因为责任给他了,同时又权利,而且责任没有给全,真要给的时候,我们认了,告诉他这儿有公共设施,公共设施计入政府出钱部分,政企责任分开,没分开,造成了,盖分子以学校招引住户,结果无偿收回,开发商钱白扔了,这个层次上体现了政企不分表现。
    [主持人]今天讨论城市病,规划这个词提到很多,老提规划。不得不使我想到50年代,著名北京城的梁山方案,现在只能作为回忆了,因为城市就是这样一个现实载体,一旦破坏了格局,或者达到了一定规模,对于过去那些优质的方案,今天想起来,觉得它是一个好方案,只能缅怀了,我想有这样和历史联系,也许将来我们的规划会做得更长远,更符合人在城市的发展。当年说到所谓的分区,今天看来都是正确的,梁先生当年说到的历史会揭晓正确答案,也都揭晓了,问题是像这样的著名的预见,在今天就能给城市发展带来足够的教训吗?大家已经能够从这样的鲜明对比当中收获教训吗?好像似乎也不是,因为城市还在越发展越大,而且似乎带给我们的毛病从根本上也没有得到解决。
    [丁宁宁]因为梁先生的东西是真正专家,不说那些名不副实的专家,都是人类历史经验教训总结,才提出一个设想,这个设想能不能被人类执行,不见得,不是我们国家规划执行不了,各个国家都有规划执行不了的问题,但是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每一次都往前走一步呢?比如北京市现在情况,人口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了,现在很多老头老太太挤公共汽车情况,将来会出很多事。
    [主持人]说挤公共汽车,我再举例子,今天我出门,我发现什么问题?很多路口,人行横道通过的时间变短了,很多时候看到老人走不过,有的时候干脆走到一半,等下一次灯,中间窄窄的,还考虑有些车要调头、避让。
    [童大焕]而且咱们车不让人。
    [丁宁宁]中国现在发展很快,大家的道德情操,或者生活习惯跟不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国外,因为很多人从国外回来,感觉到到国外即便是一个人,一溜车,先让你过去,中国可不是,中国开车的好不容易开上汽车了,老子不是天下第一,也是第二。
    [主持人]就是急,很多从发达国家回来的人,觉得他们整个节奏比我们反而要慢,这种感觉?
    [童大焕]是,我们最起码可以把人车分流,空中交通,地下交通,我们可以做,现在没有。
    [丁宁宁]快速轨道线快速发展之后,有些突破了专家设想,专家思路没有错,功能区分类没有错。北京问题是有些规划太主观,前段北京市政府公布东城、西城牵出多少万人,当把这些人牵出去之后,晚上就是黑灯瞎火,王府井这个问题就出现了,王府井那么多商业设施,到晚上黑灯瞎火,为什么?晚上没有居民,把商业区和居民区完全分开,就会出现问题,北京文化不是先富起来那些人,恰恰是胡同里的那些人。
     [主持人]老北京居民都是城市重要细胞,一旦他们离开了,北京恐怕不能称之为北京了。特别是那些胡同,说到胡同,不能说城市病还有一病就是旧城保护,现在发展起来,但是总体上看,旧城保护不及新城建设,当新城建设和旧城保护出现矛盾,旧城保护还是处于下放,即使北京很多名胜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旧城保护还是处于下放。
     [丁宁宁]梁思成是对的,把新城牵出去,很多省级城市都是这样做,包括青岛、成都,现在重庆规划把新城区搁出去。
     [童大焕]要有公民自由交易权。前不久提出来大栅栏成为典型的平民窟。
     [丁宁宁]苏州都是这样,成功城市拓展,先建好新区,腾出手来,等居民自由选择,相当一部分随着工作需要和娱乐设施变化,向新区迁了之后,回过头来修旧如旧改造旧城区,这种可能性比较大。
     [主持人]安徽合肥也是这么做,整个建了冰湖新城,最好医院、学校在那儿先建起来了,这也是一种市场引导,城市过去稀缺,不容易分享到的资源,这儿都给你准备好了。
    [丁宁宁]还有一条,两个结合。市场引导和政府带头,我知道几个城市,包括合肥,青岛旧城保留了,要不然设施全完了,现在冰湖旧城、新城连在一起。
  [童大焕]前几天官员说,未来北京准备减少一百万农民,农业用水占了北京用水35%,才养活了270万农业人口,减少这一百万农民,全部不在从事农业生产,节约出来水资源,大概可以容纳1800万人口。
     [丁宁宁]我有点怀疑,其中之一是这样,我们开车到四周去玩,原来农户家里没有抽水马桶,大家的用水量也没有现在生活方式,现在建了农民新村跟城市没区别,这就是很大问题,因为在和乡村生活的时候,一个月用不了多少水,除了喝的,洗衣服,原来不用洗衣机更省。
     [童大焕]但是我们要看到生活用水在我们用水量里头非常少,北京过去人均生活用水量340升,现在降到240升,人民生活品质提高了,农业用水主要为了灌溉用水。
    [丁宁宁]为了生态还得保留一定灌溉,这个数字计算我怀疑。
     [童大焕]打一个比方,我们不用农业了,我们变成森林,比如说除了涵养水资源、增加水资源,净节约水资源达到4亿立方,我们过去十年增加了800万人口,增加生活用水1.7亿立方还是多少。
     [丁宁宁]事实上你说的我有一点同意,北京不要搞那么多工业场产业,相当产业都是非常废水,石化产业、钢铁产业非常废水,原来颐和园西边有一个引水渠,就是给燕山石化供水,现在缩小规模之后,基本作废了,如果有钢,也给首钢送水,石化用水量非常大。
    产业结构变化节水,能节很多水,不是产业不要了,而是签到适当的地方去,如果非要做一个又要是金融中心,又要是产业中心,而且现在由于税收结构,很多产业能提供很大税收的。不愿意放弃,这样北京用水很困难。
[主持人]各省,特别是发达省份盛会也是很多问题,是不是承担更多的责任。今天似乎没有聊够,城市并现状还有很多问题,三个人就是基本呈现,很难拿出基本对策,但是大家对于城市病讨论,充分说明了,大家对于自己安居环境的关切,我想这种讨论,如果能够在更大范围的展开,引起高层更多的重视,能够把规划做得更长远,能够把协调做得更扎实,也许有一天,城市病会慢慢好起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希望世博会上的那句话口号能够真正在生活中呈现出来,城市有一天真的让我们变得美好,谢谢两位。





1.根据所给材料,请概括归纳城市病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字数在300字以上,言简意赅,语言通俗。






2.结合所给材料4和材料5试分析造成我国城市病泛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分条作答,语言流畅。






3.假如你是T市市政管理局的一名公务员,当前很多地方的城市拥堵很是严重,有不少媒体及民众提出收取拥堵费来缓解城市病,请结合所给材料,写一则关于T市缓解拥堵的公告。字数在500字以上,语言流畅,层次明晰。







4.请围绕“城市的未来”为话题写一则1000字以上的文章,标题自选,角度自拟。

(编辑:admin)

标签:2014 国家公务员 申论 模拟卷
 
相关阅读:
申论2025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素材积累300篇
申论申论考试的测试效度是什么|申论命题解读
申论申论范文写作素材故事积累
申论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素材故事积累:周处
模拟题2025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卷
申论2025国考申论范文策论文: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