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3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我国的国策有哪些汇总
2021/7/15 8:36:32     公务员考试网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最新公务员国策。

我国的国策有哪些汇总
一、民族与宗教
(一)民族政策
1.民族政策的制定。
1949年9月29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之一。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1952年8月8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作了全面规定。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作了系统的规定。在1954年制定及以后修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2.民族政策。
我国的民族方针、政策主要是:(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4)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5)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二)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我国公民的宗教活动得到法律的保护。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通则》、《教育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还对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保护作了具体规定。
二、人口与资源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1.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1978年颁布的《宪法》第53条规定 “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把计划生育肯定下来。1982年通过的新宪法再次确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优惠政策,解除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并于2002年9月1日开始实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生育调节、奖励与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法律责任、附则等七章共四十七条。由此,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1)计划生育的管理机构。1981年3月,正式成立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随后,各省、市、自治区,直到县也相继成立了计划生育机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健全的计划生育机构网。
(2)计划生育的四条工作原则。坚持调节与政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以避孕节育为主、以经常工作为主的“三为主”原则。
(3)计划生育工作的“三十六字方针”。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宣传教育、典型引导、加强科研、提高技术、措施落实、群众运动、持之以恒。
(4)计划生育责任制的五种形式。岗位责任制,四级联包责任制,生产、生育的双包合同责任制,大包干、合同到人,节育技术责任制。
(5)“十五”期间,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在2000年以前,把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10.83%‰,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到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十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坚持低生育水平。5年内人口平均增长率不超过9%c。到2005年末,我国人口控制在13.8亿以内。
(二)资源保护
1.资源保护的政策法律制定。
1982年通过的宪法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从此,资源保护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资源的法律,主要有《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
2.资源保护的范围及措施。
(1)土地、矿产资源的保护。
坚持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的四条原则:农业用地总量应该增加,尤其优良耕地应严格控制占用;合理规划各项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集约经营,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搞好城乡建设用地管理。
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六条保护措施: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保护,建立健全矿产资源保护的法律;各级政府的地质矿产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制定反映矿山特点的经济政策;采矿时要注意节约用地、保护植被和自然环境;努力开展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建设区域性矿产基地。
(2)陆地水资源的保护。
三条措施:合理开发水资源;节约使用水量;防止水污染,加强对河流、湖泊、水库的保护。
(3)海洋资源的保护。
(4)森林资源的保护。
五条措施:依据《森林法》,加强对森林的经营管理;建立健全林业管理机构;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经济林和混合林,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进一步落实林业政策,坚持谁造谁有的原则。
(5)草原资源的保护。
三条措施:严格执行《草原法》,对滥垦滥牧,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予以制裁和处罚;加强草原建设,积极改良退化草场;加强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6)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
六条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其他生态环境和物种;保护特殊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建立和完善全国珍稀濒危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保护遗传物种: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农业驯养利用工作;保护淡水和海洋水生生物多样性。
三、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
1978年和1982年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
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从此,环境保护就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从1979年到现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综合性环境法律,如《环境保护法》:2.各种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各种环境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如《大气质量标准》;4.文化环境保护法规。5.其他部门法律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二)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1.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管理机构。目前有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所属城市、地区、县都建立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
2.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城市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和特殊自然环境保护三个主要内容。为了保护某些特殊自然环境,我国采取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措施。我国已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的自然保护区有10个。
3.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水污染十分严重;二是水土流失严重;三是沙化土地情况严重;四是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也相当严重。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到2010年基本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四、科教兴国战略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
1.科教兴国战略形成的时代背景。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的技术群体。新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带来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快慢、综合国力的强弱、国际地位高低的首要因素。为此,199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决定指出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依据。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党和国家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理论依据。3.科教兴战略的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走上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国家强盛的光辉之路;增强了中国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信心和勇气:显示了中国解决农业落后、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诸多严峻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内容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2.大力推进工业科技进步;3.大力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4.切实加强基础研究;5.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措施
1.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2.建设高水平的教育与科技队伍;3.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教育投资;4.广泛开展科技、教育的国际合作;5.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科技、教育工作的领导。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
1.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国际背景。
1981年,美国学者布朗在《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著作中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文件,认可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各国制定和组织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政策,迎接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这次大会,标志着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
2.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
199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并明确作出中国今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在21世纪前10年并行推进的两大战略。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追求的公平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当代人的公平,即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并给予机会,以满足其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当代人不能为自身的发展与需求而破坏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要给予子孙后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能力的权利。
(2)可持续发展的四大特征:第一,从时间上看,是世代延续不绝的发展;第二,从空间上看,不是以局部利益牺牲全局利益,不是以区域性利益牺牲全球利益的发展;第三,在发展方式上,是各要素系统协调的发展;第四,在发展类型上,是内涵型和质量型的发展。
(3)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
第一,发展是核心,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来开展;第二,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4.我国对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的五项基本主张。
第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二,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第三,加强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必须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第四,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第五,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
5.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以最终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态安全。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了相应的21世纪议程和行动计划,并要求各地制定本地区的计划。

(编辑:admin)

标签:公务员国策 时政国策 国情国策
 
相关阅读:
时政2024事业单位时政热点题库|时事政治试题|时事国策
时政时政国策解读:如何提高基层党的领导能力
时政时政理论名词:什么是经济发展中的四降一升
时政2024时政国策解读: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时政​2024 实时政策考试题库答案解析
时政时政国策解读:中国梦的本质及实现路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