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3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20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精华背诵考点
2020/10/9 8:34:42     事业单位考试招聘网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最新事业编常识积累。

2020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精华背诵考点
认识和实践
一、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能动性的基本特点。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联系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只有在实践中,主体才能反映客体,产生认识;一切真理都来源于实践。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作出判断。
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开端,也是认识的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全在于指导实践,改造社会。否则,人的认识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这就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有感知和思维能力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主和客体在实践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实践中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两次飞跃。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形式,它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客体外部形态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表面性、具体性、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本质性、抽象性、间接性,它主要不是依靠器官而是依靠主体的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而获得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两者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直接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只能是主观的、虚构的。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和现象的各个片面,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因此,必须突破感性认识的局限,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感性材料要真实,力求全面;二是概括加工的方法要正确,即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没有不包括理性成分的单纯感性认识,也没有完全离开感性材料的单纯理性认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更重要,意义更伟大。这是因为: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现认识的目的;也只有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必须把理性认识即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次,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方法。再次,要将理论、计划、方案等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理论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中发生的这两次飞跃,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实践决定理论;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四、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是互相转化的。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其形式是主观的。而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同认识的客观性是一致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所以,真理又叫客观真理。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真理都有其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因而在它适用的范畴和限度内永远不会被推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真理无论在广义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无限发展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首先,真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一定部分、一定领域或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限的。其次,真理在深度上也是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精确化;是对事物的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这就要求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能够把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实践将人的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而实践的结果可以判断指导实践的认识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成为这样的标准。其次,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客观的,真理自己不能检验自己。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从社会实践的最终效果来判断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效果是一种客观事实,因此,实践标准是客观的标准。
社会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一个认识如果是真理,终究会被实践证实;一个认识如果是错误,迟早会被实践推翻,这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另一方面,一定条件下的实践是有限的、相对的,决定了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能力和作用也是有限的、相对的。
两种职能。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对内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保卫本国利益不受侵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对内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压敌对分子,对外保卫祖国和维护世界和平。
三、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对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革命是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决定性的手段和重要环节。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即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革命阶级手中。革命不是主观愿望的产物,其深刻的客观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编辑:admin)

标签: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常识
 
相关阅读: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编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必背人文历史
历年真题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公文写作应用真题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常识题库:环境保护|公共基础知识
历年真题乡镇工作法规知识真题|公共基础知识|基层工作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2025事业单位考试公基考点精华:洋务运动
专业知识2025事业单位考试专项题库公文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