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5月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4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押题卷:信息公开
2014/4/8 8:55:29     时政百分网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时政百分网原创内容,2014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押题卷:信息公开。内容提要:假如你是Q市信息公开办公室的一名公务员,当前我国的信息公开不透明,程序不完整。结合所给材料,分析现实,写一则关于Q市加快信息公开的公告。字数在450字以内,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2014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押题卷:信息公开

 

1.尽管有了“三公经费”公开的这个大动作,但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依然只是被掀开冰山的一角。很多部门与地方政府对于信息公开的态度一直显得暧昧,既不敢逆潮流而动,却也都留有一手。正如近日《人民日报》评论中论述到的:一些地方仍习惯于用似是而非的理由拒绝公众的信息需求;一些公开的信息公众要么不感兴趣,要么看不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力”与“权利”的对峙,很容易伤及参与热情。

   目前很多政务微博都是“选择性公开”,大多数政府官员都只会发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主动屏蔽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很多官员依然遵循“重报态度、慎报结论、再报进展”的原则,仍倾向于单向度发布信息。南京解救人质一案,显然就是这样的典型——— 报喜不报忧,选择性地信息公开,最后依然落入到官僚化运作与思维的窠臼之中。这也说明了微博本身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谁学会和熟练使用了这种工具,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掌握了一门全新的技术、或者领会到新技术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跻身先进行列了。会使用工具与掌握技术或领会技术内涵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

 

2.一方面,群众想知道什么,需要互动来支持。信息公开的对象是广大公众,公众的需要才是信息公开的最终依归,而当前“依申请公开”仍是短板,导致“想知道的不公开,不重要的才公开”,“只公布不回应、只告诉不说明”。《意见》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以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让我们看到了“依申请公开”的希望。另一方面,公开之后效果如何,也需要互动来解决。信息公开的对象是广大公众,公众的评价是真正的评判标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评价,应建立完整、科学、合理的标准,尤其要引入公众的评价。

   保障公民知情权,需要政府自觉行事,更必须配以强大的外部监督。这需要在制度框架内,完善人大监督、行政监察、舆论监督及其他各种实体监督,使“阳光政府”建设能够落到实处并形成长效机制。可能是外部监督超出了这个文件所能规定的范围,《意见》中只规定了加强内部考核和问责,而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外部监督的主体也过于狭窄,今后恐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常言道,谣言止于智者。但这放到现在社会,已经不能使用了,也已经不能生效了。第一,在认知上,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尤其是在不确定性很强的时刻。第二,除了普罗大众,随着专业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知识精英也往往只能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智者,这种知识的片面性,让谣言有了很多的生成空间。第三,无论社会有多么开放、信息有多么公开,也不可能使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事实的真相。因此,所有人都可能相信那些听起来似乎合理的谣言,包括所谓“智者”。

 

4.一项政府信息,如果真是涉及国家安全,属于“国家秘密”,自然不应公开。但现实中,我们也要警惕“国家秘密”成了被滥用的挡箭牌,司法实务中,囿于传统和现实的种种困境,涉国家秘密的信息往往“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审查“禁区”,加之现行法规对于国家秘密界定、认定和审查以及信息公开与保密审查之间的衔接,相关规定不完善,法院往往左右为难,迫不得已选择迁就行政机关。

   公众理应知晓,属依法主动公开而未实际公开的政府信息,绝不仅仅只有民航发展基金的制定依据。一些政府部门应当在信息公开工作中,改变“挤牙膏”式的被动公开,不要再滥用诸如“国家秘密”等理由搪塞公众,而应依法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主动公开有关政府信息。

 

5.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应有明确的时间表。笔者以为,至少1-2年内,有两件事情须尽快推进。一是财政的公开透明。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这需要加快推进,让每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甚至社会大众都能看得懂政府的钱用到哪里了。二是权力清单要在今年尽快建立起来,政府审批事项、自由裁量权都需要全面公开。除此之外,其他政府事项也应加快公开步伐。

加强政府信息的联网公开程度。不仅城乡居民财产等信息要联网,各级政府的信息也需要联网,形成有效的信息公开和查询机制。鼓励第三方机构对政府信息公开化程度进行评估,并以此作为考核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准。

 

6.在回应社会关切方面,新一届中央政府更加及时、有效,敢于对人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上半年,针对出台的一系列产业升级新政,国务院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即通过多种方式对政策内容进行科学解读;对于“钱荒”、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减税等市场热点问题,相关部门也及时表明立场、积极稳定市场预期;而在处理婴儿配方乳粉的反式脂肪酸争议等公众质疑时,有关部门迅速通过政府网站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不实传言;为使公众更深入的理解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等部委负责人还走进中国政府网、新华网接受在线访谈,解读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

 

7.如果说不动产登记信息,由公民个人来决定,不愿意公开的就不公开,那么,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不愿意公开,这里面包括几乎所有的潜在贪官。那么,公众就无从知道官员到底有多少套房产,而他拥有这些房产是否与他的合法收入成正比,那么,公众就无从监督官员的财产,从而无法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那么,反腐败力度就会大大地消减。如果不动产登记信息是否公开由公众集体决定,一种结果是不公开,这同样不利于反腐;另一种结果是公众集体决定公开,官员的房产是公开了,有利于反腐,但是,普通公民个人的信息却也公开了,这就不利于保护他们的隐私。

   在不动产信息是否公开上,关键在于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一种是普通公民,他们的个人房产信息绝对是个人隐私,要严格保密,否则不利于他们日常的生活和交易,甚至还会招致犯罪分子的侵害。另一种是掌握一定公共权力并且具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本来,他们的房产信息也属于个人隐私,需要保护,但问题在于,他们掌握了公共权力,而公共权力极容易用来个人牟取私利,其中房产就很可能是他们聚敛不法财产的产物,因此,对于掌握一定公共权力的官员而言,他们要牺牲一定的隐私,他们的房产信息必须公开。

 

8.不管是政府信息公开“被自愿”,还是权威部门的调查数据,都说明政府信息公开依然需要制度制衡来倒逼。毕竟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在很大程度上是限制权力的一部分,像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一样,越是公众关心、想知道的信息,通常都是政府部门不愿意公开的,如环境信息公开、征地拆迁公开等等,因为它们的公开可能成为判断政府部门是否不作为、乱作为,甚至是违法腐败的依据。

解决政府信息不公开,首先需要强化部门上下之间层级的制约作用。政策与审批信息自上而下的公开,可以有效防止下级部门有意的遮掩,规避利益的掣肘,打开透明的窗口,部门上下级之间应当建立联动的公开机制,以及规范的信息公开网站平台。其次,要解决谁来监督公开、谁对拒绝公开或者敷衍公开承担责任的问题,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投诉与问责机制,并纳入人大执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中,给予有效监督和问询。

 

9.回顾政府信息公开的历程,从“公开是例外”到“公开是常态”的观念转变,以及各地各部门不断推出的破冰之举,改革创新始终是其中汹涌澎湃的最强动力。面对有不同意见的公民,用事实说服,远胜于严词禁令;用诚意感动,远胜于权力威压。站在新的起点上,信息公开不进则退,创新步伐不能停顿。从理念到方式,从机制到渠道,都需要把握时代之变,赋予新的内容。

教育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公开与回应”成为群众工作的重要课题。从思想上摈弃“施舍”念头、增强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公开。从行动上走出“想怎么公开就怎么公开”的随意性,严格依法依规公开,才能有序公开。从制度上告别“一发了之”的初级状态,建立起包括主动发布、专家解读、舆情收集与回应、沟通协调在内的完善机制,才能有效公开。从各地各部门的实践来看,通过报纸和网络征集群众意见、公布整改措施、加强社会监督,为反“四风”、密切干群关系提供了有力抓手与渠道,展现了信息化时代群众工作的新探索。

 

10.只有在信息真伪、全面性、及时性上没有破绽,信息公开了的政府,才谈得上是透明政府。透明政府的概念应该是由内而外的,它体现为政府对权利的尊重,而不是畏惧;是敬畏,而不是担忧;是动力,而不是累赘。这种态度下的权力性格,一定是把监督当鞭策,把诉求当动力,把呼声当方向。信息公开的最终目标,是塑造这种权力品格,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形成稳定的共治结构。

   正因如此,政府信息公开应该变被动为主动。这些年从封闭到逐渐公开,政府逐渐透明,权力得以祛魅。不容否认,信息公开确实在不少地方引发了质疑,但整体上,公开并没有引发任何震动或者不稳定,反而因为大范围的赋权,获得了不少赞誉。既然公开是大势所趋,与其躲躲藏藏、遮遮掩掩、扭捏作态,倒不如主动出击,使权利得以保障,政府信誉加分,官员同时还获得自我规制的动力,何乐而不为?

 

11.解决政府信息不公开,首先需要强化部门上下之间层级的制约作用。政策与审批信息自上而下的公开,可以有效防止下级部门有意的遮掩,规避利益的制肘,打开“透明”的窗口,部门上下级之间应当建立联动的公开机制,以及规范的信息公开网站平台。其次,要解决谁来监督公开,谁来对拒绝公开或者敷衍公开承担责任,相应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投诉与问责机制,并纳入到人大执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中去,给予有效监督和问询。

当然,解决政府信息不公开的根本,还在于促进政府和部门依法行政、规范用权,根治部门本位利益,确解政府和部门“不敢公开”的瓶颈。只有如此,政务平台、政务微博与新闻发言人等主动政府信息公开、点对点“点菜式”信息披露,剩下的只是技术与技巧问题,政府信息全面与常态公开才可能实现。

 

12. 近些年来,中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在制度建设、程序规范、形式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效。如政府文件公开、政府网站建设、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信箱的推出等等,基本形成了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监督政府的制度保障与实现形式。特别是最高法院去年发布了《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了信息公开申请人的相关诉讼权利,为公民依法维护知情权提供了司法保障。但必须承认,政府信息公开现状与民众的需求和预期之间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如陕西“表哥”事件,有人向当地财政部门提出公开申请,得到的回复却是个人工资收入事项不属于信息公开范围,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

 

13.既然政府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归属于人民、受人民支配,人民是对政府机关授权,不是政府机关与人民分权,因而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委托代理关系,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委托人,政府则是人民权力的代理人、受托人,并由此衍生出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公仆所做的事情,主人自然有权知道;否则,人民当家作主就成了一句空洞口号。与政府权力的来源相适应,政府信息不是来自于政府本身,而是来源于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是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中产生的,为民众的税收所支持,政府利用税金搜集、掌握的信息本质上具有“公共财产”性质,属于公共产品或公共资源,政府只是暂时的“持有者”或“保管者”,因此,政府信息不应被政府垄断或者把持,而应为民众共有、共享与共用,以还其本来的公共属性。

 

 

1.根据所给材料,请概括归纳我国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全面、客观、准确。字数在300字以内。

 

 

2.所给材料11中,政策与审批信息自上而下的公开,可以有效防止下级部门有意的遮掩,规避利益的制肘,打开“透明”的窗口。如何理解在信息公开中必须打开窗口?字数在400字以内,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假如你是Q市信息公开办公室的一名公务员,当前我国的信息公开不透明,程序不完整。结合所给材料,分析现实,写一则关于Q市加快信息公开的公告。字数在450字以内,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阅读完所给材料后,你一定有所感触,请围绕“信息公开”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在1200字以内,结构完整,语言流畅。标题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推荐相关阅读:
2014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实体书店生存

              2014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中等收入

              2014安徽公务员申论押题卷:农业经营体系

如果你喜欢本站原创内容,请务必分享给你的5位好友,做原创内容不易,请轻轻按下一键分享,共享给你更多的朋友,我们需要你的支持才能更好前行。在这里你将享受高级会员,原创资料全免费。时政百分网微信平台:shizheng100,微博:时政通。

(编辑:admin)

标签:2014 安徽 公务员 申论 押题卷
 
相关阅读:
面试2024年5月4日山西省考太原公务员结构化面试真题汇总20
面试基层公务员工作日常有哪些内容
时政2025安徽事业单位考试时政热点资料
申论2025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素材积累300篇
面试2024年月28日山西省直机关公务员结构化面试真题汇总
面试公务员面试基础理论:公职单位如何推动群众安置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