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5月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3浙江申论冲刺模拟卷:重建乡村
2013/3/6 0:09:44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时政百分网原创,2013浙江申论冲刺模拟卷:重建乡村。此话题难度很大,但从近年考试的趋势来看,考察相似于文化精神及乡土精神主题的申论趋势加大。此话题必须厘清的问题: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持乡村的传统及精神不衰落。同时要对故乡进行现代的调整与变革,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重建乡土核心在构建诚信体系,构建起人与人的心灵贴近感。本站重点推荐“乡土重建”这一话题,希望广大浙江考生重视,尝试着练练笔。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树老墙颓。此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忧虑远在农村的故乡。
    延续了几千年的乡土生机在现代中国日趋黯然。青年男女少了,散步的猪牛羊鸡少了,新树苗少了,学校里的欢笑声少了——很多乡村,已经没有多少新生的鲜活的事物,大可以用“荒凉衰败”来形容。
  与此同时,乡村的伦理秩序也在发生异化。传统的信任关系正被不公和不法所瓦解,勤俭持家的观念被短视的消费文化所刺激,人与人的关系正在变得紧张而缺乏温情。
  故乡的沦陷,加剧了中国人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也加剧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的秩序混乱。
  滚滚向前的城市化步伐,不能继续以牺牲乡村的土地、德性、风俗、传说等以及家族观念为代价。
  此时,有一些中国人,开始用行动,重建故乡的伦理、信任,以及生活方式。可以说,各种新的“乡村实验”在不声不响间进行。
80多年前,诗人闻一多的一首诗,可谓这些“故乡”重建者的心声。

2.“什么是家乡?它代表着一种安全感,你知道楼下的餐厅不会给你吃地沟油;它是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地方。”怀着对故乡的一种信念,郭中一放下一切回到故乡开办农庄、书院,不是隐居,甚至不是叶落归根,而是“践行”
乡土是中国人的精神密码。离开家乡、离开土地几乎成了每一个农村人的奋斗目标,但这其中却有着难以言清的困惑:年轻时,拼命想挣脱,却怎么也挣脱不了;年老了,拼命想回去,却永远找不回来。当代中国脱胎于乡土社会,乡土观念渗透在人们的方方面面:思维方式、语言方式、饮食文化等等。要摆脱骨子里的乡土情结何其难。对于写作者而言,怀有乡土和悲悯情怀的作品才是最痛,最美,最有力量的。正如著名诗人黄礼孩所言:“写作唯有与土地相连,星辰才会闪亮,爱与痛苦才能取得真义。” 

3.1950年起,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之后,广东以龙川、兴宁、揭阳三县为试点,开始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分3个步骤: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划分阶级、没收分配;复查。然而,要让农民了解这场运动并非易事。在3个试点县的不少地方,当土改工作团把农民召集起来,大谈“生产资料”和“劳动”问题时,台上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台下农民莫名其妙地问,什么是“劳动”?有的区干部给每个贫雇农配一个支书,开会时专门做笔记,帮助他们提高政策水平。
  然而,“地主”的丧钟鸣响不久,在渐次经历了初级社、高级社等之后,伴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情燃遍大江南北,一种全新的土地产权制度——集体所有制最终在中国农村被被确立起来,并持续至今。
  产权的行使单位由个人或家庭变成了村庄或集体——这种带有强烈苏式风格的土地制度,通过强大的政治动员力量和近乎军事化的手段组织农业生产,土地潜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规模的释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以致有学者感叹,而今许多村庄农田水利设施还在吃几十年前的老本。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农村“地主”身份的指向早已由个人变成了群体。然而,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里,无论是人民公社、还是生产大队,更多只是生产单位,而并非土地权力的行使主体。土地问题更多围绕着收益分配方式展开。在那个物质生活还十分贫乏的年代里,虽然“公”字当头,但分配仍然是个大问题。

4.潮州传统糖葱薄饼、澳门陈胜记陈皮鸭、客家美味盐焗鸡……冰天雪地下破冰捕鱼、乌黑泥塘里挖藕、朦胧细雨中上山采松茸。今年5月,一部《舌尖上中国》迅速走红。从食材到民俗,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劳作人民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迅速抓住了观众的胃部,勾起了他们强烈的思乡之情。“口水往肚子里咽,眼泪顺着脸颊流。”如此慨然喟叹的,大都是远离故乡的游子。

5.长期以来,乡村带给我们的感受总是矛盾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点。在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中,乡村是一种单纯宁静、平稳舒缓的田园牧歌式的诗化状态。这是对古典乡村审美的怀念和继承;而在鲁迅的笔下,乡村是闭塞、苦闷、愚钝、悲剧的代名词。

6.上世纪30年代的梁漱溟乡村建设试验对于当下无疑是有着启发意义的,对于文化图存的思考远远大于政治救亡的梁漱溟在从事乡村建设早期就说:“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重建乡土中国诚信体系,使人有所信仰、有所信赖、有所信托,此乃未来中国建筑新政治的基础。”
与梁漱溟乡村建设异曲同工的是,因为回乡看到朴素人生的消失,沈从文先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其代表作中提出民族品德的重建,其《长河》题记有:“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

7.被城市化强力置换后的乡土中国,并不仅仅指向环境的破坏,田园的消失,更意味着千百年来以乡土为给养的乡村伦理的异化,基层社会秩序的瓦解和身份认同的焦虑。一如有学者称之的背井离乡的现代化与城市化。
有没有一种城市模式,是城市包含乡村,乡村包含城市,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共生?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的判断了:“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

8.一片死寂、零星的灯光、群狗狂吠,像是一组佐证“乡村沦陷”的标本切片,在这样的一组“不能承受的故乡底层沦陷之重”的切片里包含着诸多知道分子对“故乡沦陷因何沦陷”和“何处找寻医治乡村沦陷药方”的“焦虑和迷惘”,也同样包含着曾经有过悠然神往童年的人们无尽的守望和期待,从这一点讲,拯救乡村沦陷,不是总在哀叹的时候了,而是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当然,在我们意欲有所作为的时候,要首先弄清楚的是“故乡沦陷因何沦陷”,要知道大多数古代文明是从农业、从乡村开始。比如,古罗马、古代中国、近代英国,都有“田园诗”这样的文体。即便在两个最为稳定的现代国家,英国和美国,乡村并没有随着现代化进程而隐退。学者秋风研究发现在美国制宪过程中,乡村向美国宪法注入了自由、个人责任、限制权力的精神。他认为乡村始终是美国国家精神的一个隐秘根基。为何这些不能发生在中国呢?毕竟从历史的传承来看,中国本来更有条件培育出更宏大的乡土性。
  笔者认为,乡村沦陷的原因乃是在于乡村社会的坍塌。究竟什么是“社会”,对于已经习惯于“非个人即国家”的许多国民而言,社会是久违的稀缺物,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对其中关键词的解读,至少可以知道社会是强调同伴的、自愿的,为了共同利益的。在肇始于百年前便开始盛行的乡土社会等于愚昧无知,城市等于现代文明的畸形观念的影响下,直到近代以来人为形成的二元社会体制对乡村社会不断冲击,原存于乡村的自治实践而成的乡村社会秩序荡然无存,二元体制纵容城市不断从乡村汲取财富和人才,对乡村社会的社会生存空间进行暴戾压缩,对乡村社会发展通道的掩埋,对乡村居民价值观不断洗脑,在这样的多重肆虐下,乡村社会遭到空前的侵袭直至坍塌,当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失去了其生存空间和发展通道,只有沦陷了。所以说乡村沦陷不仅表现在农村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沦陷了,更是表现为一种温情的生活样式、行为准则和生存价值的沦陷。

9.现在,城市化很“霸权”。农村是我们民族的根脉之地,中华民族先祖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刻苦,建起一座座房屋、一座座村落,进而培育起一座座城市,当城市强大发展之时,回头应感恩乡村给予的滋养,“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如果凭借着城市的强势,反过头来将乡村一步步铲平,无疑是刨掘祖坟,挖掉自己的“根”。今天在大踏步地奔向国际化的城市里,这种现象不能不说严重。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上千年的文明毁于一旦,更不允许见证历史发展的古村落就这样消失殆尽。怎么办?抢救!这是我们这代人肩负的历史责任。
    
10.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古村落现多已被城市裹挟,变成城中村,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这为数不多的几个村子很快将被新城区所取代,永远消失。因此城中村的保护,当前,首先要制定一个保护古村的专项规划,尽量减弱外来建筑形式色彩对本地传统村落肌体、面貌的浸染。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包括硬件式保护和软件式保护两种,比如硬件式保护,主要是规定对传统建筑该怎么修,用什么技术手法修,用什么材料去修,等等。另外,就是软件式保护,就是要做好完整的文字及档案记录,越全面越好。在具体操作方面,要对整个村落的传统格局、个体建筑物进行实地测绘,要有不同类别个体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以及建筑细部测绘图,如门窗、装饰雕刻等。同时,对建筑进行不同角度的摄影,有条件的还要进行全面录像,以准确把握村落及个体建筑的空间、尺度、色彩、现状,及其与村落环境的关系。记录必须准确,忠实于现状,这样才能清楚了解问题出在哪里,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修缮它们。现在,硬件式保护被人们看好,因为见效快,软件式保护则常常被人忽视。一些地方急于修缮,没有建立原始档案就开工修缮。大拆大改之后,自然是古村落旧貌换了新颜,或是“返老还童”,连世代居于此的乡民都摇头咂嘴地问——这是谁的家?

1.阅读所给材料,归纳乡土衰落的原因。字数300字以内。


2.根据所给材料请写一则重建乡土的调查报告,字数在500字以内,不必拘泥与格式,条理清楚。


3.根据所给材料,围绕“乡村重建为”
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材自拟,如用诗歌请注意行数,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900字以上。

 

(编辑:admin)

标签:2013浙江申论冲刺模拟卷:重建乡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