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5月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3浙江言语理解解题技巧归纳
2013/2/8 20:07:50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本套题集体技巧结合历年浙江省考考点及国考言语理解偏重于历史,人文角度来进行解体思路的梳理,帮助考生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

1.“诗是不可以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以译的。”爱好古典诗歌的中国人,包括不少作家、学者、翻译家常常如是说,语气带着七分_____三分_____。然而,话说回来,如果没有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自豪  遗憾        B. 无奈   悲伤       C.感伤   埋怨      D.骄傲   惭愧
【解析】A。解法一:结合转折词“然而”引导的内容进行理解,可以推出文段要表达中国人对“中国古典诗歌”之美的感叹。这种感叹,一是“自豪”,我们的古诗意蕴深刻,翻译的内容很难表达;二是“遗憾”,没有翻译,我们的古诗无法走向世界。
解法二:根据文段内容,我们可以推断所填两个词汇词义相对,由此可先排除B和C;而D项中的“惭愧”明显不符文意,故排除D。
【知识点】惭愧: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羞愧。文段选自《古典诗歌“不可译”如何走向世界》。


2.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_____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_____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达  虚浮      B.包涵   虚无         C.贯穿   空洞      D.体现   枯燥
【解析】C。根据“过程”,可以优先选择“贯穿”;“有道而无艺”是指有“精神”而无“术”(实质性内容),这样的理论是“空洞”的,正确答案是C。文段选自蔡荣章的《现代茶思想家》。

3. 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工程”计划启动之日起,美国、日本、欧洲等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基因专利争夺战。因为谁拥有专利,就意味着谁就能在国际上获得______基因产业的“王牌”,谁就能拥有今后基因开发的庞大市场。为此,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大量将阶段性成果_____申请了专利。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垄断  抢先      B.操纵  独立         C.控制   自发      D.专营  及时
【解析】A。既然是争夺“专利”,就说明有“垄断”的意图,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抢先”申请专利。第二横线处的备选词汇中只有“抢先”与“激烈”、“争夺”等文段关键词汇相呼应,正确答案是A。文段选自《基因专利权》。

4. 明代工艺品的名气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年间出现,而是在元代就出现了,到了景泰年间,皇家的重视使它_____,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声名鹊起        B.如日中天           C.名声大噪         D.享誉中外
【解析】A。文段主要是说景泰蓝这一工艺品在元代就出现了,到明代时名气迅速提升。B项“如日中天”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并非事物的“名声”或“名气”,故排除;C项“名声大噪”强调的是名声突然得到提高,与文意不符;文中并没有提及景泰蓝在国外的影响,排除D。符合文段意思表达的只有A项“声名鹊起”。
【知识点】1、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2、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3、名声大噪:噪,群鸣。名声突然得到提高。文段选自《被误解的景泰蓝》。


5.五四运动之后,许多追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______中认真思考,逐步看到西方的种种社会______,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识别  通病      B.甄别  矛盾         C.辨别  现象       D.鉴别  弊端
【解析】D。由“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可以判断第二横线处所填词汇是要表达西方社会不能给民众带来福祉,即仿效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不能实现“救国”理想。符合这一意思表达的只有D项中的“弊端”。
【知识点】1、通病:一般都有的缺点。2、矛盾:泛指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3、现象: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4、弊端:由于工作上有疏漏而发生的损害公益的事情。文段选自《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世界主要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就发展低碳经济达成共识:以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为_____,通过市场机制下的经济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并逐渐达到一种互相_____的良性发展状态。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契机   适应     B.目标   协调       C.手段 促进        D.标志   制约
【解析】A。第一横线处所在的句子是“共识”的第一要点,第一要点往往突出的是“背景”、“条件”、“机会”等,“以……为契机”是习惯表达,由此先排除C和D;根据文意,“通过市场机制下……良性发展状态”与“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构不成“手段”——“目标”的关系,排除B。
【知识点】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机会;重要的环节。文段选自《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7.与先辈不同,这一新生代的中国研究人员不愿意______接受古籍中的描写,在精确追溯中国历史的尝试中,他们所______的是实物、数据以及更为“西式”的方法。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被动  依靠      B.全盘  倚重        C.直接  擅长        D.无端  强调
【解析】B。解法一:文段是说新生代的研究人员不愿意全部接受古籍中的叙述,他们所采纳的是更为“西式”的方法。第一横线处所填词汇与第二横线处所填词汇有着内在的呼应关系,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的“(不愿意)全盘”和“倚重”能形成对应关系,且符合文意。
解法二:对传统的或外来的事物,一般强调的是不“全盘”接受,这也是习惯搭配。
【知识点】倚重:依靠器重。文段选自《位于十字路口的中国文明——<科学>杂志重点介绍中国的史前考古发现》。


8.研究发现,睡眠存在障碍与很多疾病有着难以______的联系。有时候通过改善睡眠状态,可连带对另一种疾病的治疗得到______的功效。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割裂  一石二鸟     B.分割  正本清源     C.确认  投石问路     D.区分  釜底抽薪
【解析】A。根据第二句的意思,可以推断第一句话是说两者关系不可分,排除C和D;文意并非是说改善睡眠状态会对“疾病”起到根治的效果,排除B。且根据“连带”可以判断第二横线处填“一石二鸟”最恰当。
【知识点】1、一石二鸟:扔一颗石子打到两只鸟。比喻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好处。2、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3、投石问路: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4、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文段选自《梦与醒之间的药物魅影》。


9.古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与“蝴蝶效应”______,两者都告诫要特别注意初始条件。对微小差别应该保持高度的灵敏度和警觉性。事物发展结果往往对初始条件具有较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其细微的改变,都会在系统后期出现______,从而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殊途同归  问题     B.不谋而合  歪曲     C.异曲同工  偏差     D.大同小异  变异
【解析】C。由“两者都”可知,第一横线处所填词汇是要表达:这两者说法不同,用意是相同的。根据文意,第二横线处所填词汇要表达出“偏离”之意,只有“偏差”符合文意。
【知识点】1、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2、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3、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4、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10.对大多数人来说,岗位是个人历练成长的基石,除了极少数的人能______创建自己的事业,大多数人都必须走一条相同的路,在岗位上磨练,依托______奠定未来事业的基础。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直接 组织        B.生动  团队         C.独立  同事        D.一手  集体
【解析】A。解法一:任何人不可能“独立”或“一手”创建自己的事业,排除C和D;而“生动”明显与文意不符,排除B。
解法二:这段话很显然是出自探讨职业的文章,职业生涯管理中,与“个人”相对的,往往是“组织”。由此可判断A最恰当。
文段选自《岗位是历练基石》。


11.胡蜂在本能的作用下______地营造自己的生活、生育中心。它的巢是一个______的纸房子。蔡伦如果在改进造纸术之前目睹过胡蜂的建筑过程而受到启发,无疑便是世界上最早的仿生学家了。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具匠心  名不虚传   B.自然而然  货真价实   C.兢兢业业  巧夺天工   D.无师自通  名副其实
【解析】D。由“蔡伦如果在改进造纸术……”可判断,第二横线处所填词汇是要强调胡蜂的“纸房子”是“纸质”的,并不是从其名声、价值或技术角度说明,直接排除A、B和C,选D。
【知识点】1、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2、货真价实: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在的。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3、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高超。一般用于形容人的技艺,所以在解本题时,可直接排除C项。4、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文段选自《胡蜂与蔡伦的默契》。


12.在现实生活中,做人的学问往往比做事的学问更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也更难掌握。做事仅靠技术就能_______,做人则是一门弹性极强的艺术,讲求的是无法量化和______的分寸感,做事学一次就有毕业的可能,做人却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一辈子下功夫。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当一面  学习      B.如鱼得水  把握       C.游刃有余  控制       D.臻于佳境  复制
【解析】D。四个选项中只有“复制”可以与“量化”形成呼应。文段是说:做事可以依靠技术做得越来越好,而做人则不能批量化、技术化处理。
【知识点】1、独当一面: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2、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3、游刃有余: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4、臻于佳境:到达、进入好的境界。文段选自《公义与人情》。


13.“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新闻作品要想成为历史的“宏音”、时代的“响箭”新闻记者就必须胸怀全局、_______、深入______新闻事实的理性力量,使新闻语言具有一种理性美。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高瞻远瞩 分析      B.高屋建瓴  发掘        C.见微知著  彰显       D. 由表及里  剖析
【解析】B。结合文意,与“力量”搭配的只有B选项的“发掘”。“分析”和“剖析”往往与事情、现象、概念等搭配,排除A和D;“深入彰显”显然不合适,排除C。
【知识点】1、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2、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3、见微知著:比喻知道一个小小的细节就继续琢磨;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4、由表及里: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14.既然编全集,希望完整地_______某一文人学者的形象,正反两方面的资料便都应该保留下来。可说实话,古往今来,经得起这么折腾的人物不是很多,你很认真地为其整理,不放过任何_______,好不容易弄出全集来,不止没加分,还减分。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描绘  蛛丝马迹      B.还原  一鳞半爪      C.展现  闲言细语       D.呈现  只言片语
【解析】D。既然是资料中的内容,当用“只言片语”。
【知识点】1、蛛丝马迹: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2、一鳞半爪: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3、闲言细语:与正事无关的话。4、只言片语: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文段选自《大家与全集》。


15.媒介的诞生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们使用媒介的独特性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这两者本来都有良好的_______。然而,科学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被过度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会脱离人的_______。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出发点  掌控        B.适应性  规划        C.侧重点  控制         D.目的性  约束
【解析】A。根据“媒介的诞生是为了……人们使用媒介的独特性也是为了”可推断第一横线处所填词汇是要表达“目的”的意思,排除B和C;对“人们使用媒介”的表述,“掌控”比“约束”更恰当,排除D,选A。文段选自《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

(编辑:admin)

标签:2013浙江言语理解解题技巧归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