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5月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3浙江申论模拟卷:三农问题
2013/1/24 9:20:55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2013浙江申论模拟卷:三农问题。

一、注意事项
  1. 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 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 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 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 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1.“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时时都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我天天都接受着你的疼爱情意,我轻轻地走过这山路小溪。啊!我捧起黝黑的家乡泥土,仿佛捧起理想和希冀。”一首《多情的土地》,唱出了人们对故乡、对土地的无尽深情。
  然而近些年来,这土地情结却正在被城市化的洪流裹挟而去——即便长在农村,身为农民。
  2011年7月23日下午2点多,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山东省齐河县陈庄村老农刘京山正一个人在地里查看玉米长势。这一带的玉米播种较早,又有黄河水灌溉之利,玉米株普遍长到了齐腰高,一些更好的地块,已经达到了人脖子的高度。老人戴着黑边老花镜,先是翻翻叶子,然后慢慢地蹲下去看看根。
  “前两天从广播里听说现在有个什么新害虫,专咬玉米根,一咬就死,所以我专门来地里看看。”他说,“看了几块地,还没有发现严重的虫害。”
  记者问:“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让儿子或孙子来看呢?”
  这一问,老人马上气不打一处来:“他们哪管这个!现在的人哪跟过去一样!”
  刘京山今年已经74岁了,曾在村里当过10年支部书记。老人有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4个孙子孙女中有两个还在上学,另外两个也外出打工了。
  说起农民和土地的感情,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种地,那叫一个仔细呀,一年到头,心里都惦记着地里的这些事,什么时候该播种了,什么时候该拔草了。种地就是农民的头等大事,为了种好地,可以不睡觉,可以不吃饭,一切都得为种地让路。现在是啥样呢?种地是最不要紧的事儿,种地要为打工让路,甚至要为打麻将让路!土地对一些农民来说,已经成了鸡肋!”
  不少农民告诉记者,他们其实都知道,还是土杂肥好,但是现在谁还用土杂肥呢?“一方面是很多人家没有了牛、猪、鸡等家畜家禽,也就没有了畜禽粪便。另一方面,也没人愿意积肥了。多麻烦啊,虽说对地好,种出来的粮食也好,但是卖不了多少钱,谁愿意费那个劲呢?”
  不仅不愿意拾掇土杂肥,连施用化肥也是采用“一炮轰”的方式。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一位农民告诉记者,春耕播种的时候一次性把化肥施足,此后不用追肥,这种施肥方式比较方便简单。
  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任军认为,虽然农民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式节省了时间、体力,也可能更经济实惠,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除草也是如此。刘京山说,过去种地讲究的是“草死苗旺地发暄”,农民就看不得地里有草,专拣中午最热的时候锄地,“天热趁草死”嘛,天越热,锄下来的草越容易死。可是现在,谁还干这个?都是种的时候就打一遍“封地”的除草剂,玉米苗长到一尺多高时再打一遍。
  俗话说,人勤地不懒。然而,农民也有无奈。
  “我的这些田都是人家外出打工留下来的,现在农村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人在种田,打工每天有七八十元收入,稻麦两季也就赚一季,收益差得太远了!”江苏省阜宁县东沟镇一位薛姓种粮大户说,现在各家各户种田方式简单,“望天收”心理普遍,谈不上什么惜地养地。
  采访中,不少农民感叹,过去,种田能手是村里最受尊重的人,谁家的姑娘都想嫁种田能手,现在不一样了,这些人被看成了“死脑筋”,是村里最不受尊重的人。
  山东省齐河县菜庄村30岁农民刘炳伟说:“不是嫌弃种地,主要是种地收益太低。一年下来,一亩地满打满算能净赚千把块钱,这还是好年景,要是稍微出点岔子,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刘炳伟算账说,种一亩小麦的平均农资成本是500元至600元,收入大约1100元。种一亩玉米的平均农资成本是500元至600元,收入大约1300元。这两季加起来,纯收入也就是1200元至1400元。“如果把人工成本计算进去,就什么也剩不了了。”
  算完账,刘炳伟激动起来:“光靠种地养活不了一家人。孩子要上学吧?一家人要穿衣吧?有个头疼脑热的还要看病吧?更别说盖房子、买电器了,靠种地能行吗?地都养活不了我了,我为啥还要对地有感情?”
  2.2012年2月1日,中央1号文件公布,将农业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并表示中国将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对记者说:“重视农业科技过去年年都在讲,但是成为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还是第一次。”
  无论是去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是近日的高层表态,直到1号文件的公布,都凸显了中国政府对于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以及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称,“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他指出,一方面,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工业用途不断拓宽,全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突出,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国际上农业丰歉、石油价格涨跌、投机资本炒作、货币汇率波动等对中国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产生明显影响。
  “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温家宝说。新近颁布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明确了“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还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品种繁育和流通等方面进步明显,但这些成绩并不意味中国农业科技已经达到了高水平,对此,长期进行农业研究的学者十分清醒。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农业经济学家郭晓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虽然过去十年农业科技进步明显,成为了促成中国农业八连增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国农业科技水平仍然是全面滞后的。
  “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但现在中国给予农业科技方面的支持仍不够多,这既包括研发,更包括农业技术的推广。”郭晓鸣说。
  他举例说,现在中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很大问题,体现为由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最后一公里断裂”。这是因为政府部门与农民没有利益关联度,导致提供的技术不是农民最需要的技术,而监督的缺乏又导致了这种“供需矛盾”很难问责。
  郭晓鸣还认为,在国外种业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中国的种子安全也需要进一步得到科技支撑。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今年1月中旬,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外宣布:最新统计显示,大陆地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同时,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对于这些隐忧,决策者看得十分清楚。温家宝在署名文章中提出,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党国英认为,今年中央1号文件从三方面确保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明确了发展农业科技的责任;国家将确保加大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致力于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有中央一号文件保驾护航,相信农业科技的发展将迎来春天。”党国英说,预计下一步各种落实文件的政策细则也将陆续出台。
  3.河南省开封县是一个有120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也是一个生猪调出大县,年出栏生猪近80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但是,最近10多年来,该县畜牧局没有新进过一个大中专以上的毕业生。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也都在40岁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出现严重断档。
  开封县畜牧局副局长刘景超告诉记者:“现在之所以没有新进人员,不是不需要,而是进不来。”畜牧局是财政全供事业单位,上级要求定编定岗定人,只有空编的情况下才能进人,而且逢进必考。畜牧局没有空余的编制,自然不能新进人员。
  山西省农技推广总站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5年来,全省11个地市中,有6个市没有学生分配进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有的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已经十几年没有引进“新鲜血液”了。
  山西太原市清徐县集义乡大常村是一个老菜区,种植户毕贵林、张乙明等告诉记者:“我们从2009年建大棚到现在,都没有技术人员指导过,全是凭过去种露地菜的老经验。搭的棚子很简单,没有过多技术上的考虑,现在就出现了保温性能不好的毛病,只能种西芹、生菜、菜花等不值钱的菜,想换品种都换不了。有时候菜长虫子了,不知道打什么药,大家就乱打。”
  除了进不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还存在留不住的问题。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待遇落差等原因,县级农业部门及乡镇党委、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人才形成了“虹吸”效应。山西晋中市祁县城赵农技推广区域站站长张利民说,他们的编制全部占满,但不在岗现象突出。本来有几名大学生干得不错,但被县农委调走了,还有一个表现较好的,也被调到乡镇工作。
  河南省开封县农业局副局长张海军介绍,该局下面有个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设备好多都是进口的,但中心8个编制,只有两个专业技术人员,一个是学农学的,一个是学植保的,根本不懂农产品检测,也去上海、北京学习过,还是不会操作。像原子吸收色谱仪,光按键就有六七十个,根本不知道该摁哪个。现在每次做检测,都得请市农业局的技术人员来,给人家报销点路费和补贴。据说河南农大有学这个专业的,但县里的条件差,根本留不住人家。
  记者在基层调查时还发现,除了没有编制,在一些地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还成了地方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辗转腾挪的“自留地”。山西某县一个农技推广中心,2005年核编时有36个编制,现在只剩下了9个。
  山西省农技推广总站的调查报告显示,1309个乡镇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共有编制4720个,实有人员仅3378人,空编率达到28.4%。山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王海滨表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留不住人,很多年轻人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从业的跳板。”
  “作为全国重点大学,5年前,我们学校农科专业学生录取分数要比一本线高十几分,2011年只比一本线高4分,而其他一些非重点学校的热门专业,却让家长和考生趋之若鹜,吸引了很多高分考生。”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无奈地告诉记者。
  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梅说,农业是艰苦行业,无论从事科研还是技术推广都很辛苦,对考生的吸引力远比热门专业小得多。社会需求和考生需求不是一回事,当考生更多地考虑毕业后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工资收入等条件时,就出现了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
  黑龙江农垦人才中心主任唐志斌用“奇缺无比”来形容目前垦区农科专业人才短缺的现实状况。他说:“按理说我们是搞大农业的,传统农业专业人才应该充足,可现实是长项变成了短腿,就连学农的大学生也不愿意来垦区工作。”
  农技推广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于1996年毕业于黑龙江省一所农业院校的植保专业。当时班级共有28人,目前只有3人从事植保相关工作,其中一位同学留在省里农口单位,另外两人在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其余25人全部改行。
  唐志斌说,尽管如此,黑龙江垦区还是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问题。据保守估计,这个垦区在3到5年内至少需要农学、农机、畜牧、兽医、植保、水利等近10个涉农专业大学生1.5万名至2万名,人才引进压力非常大。
  徐梅表示,我国对艰苦行业的人才培养一直重视并有所倾斜,农科专业年学费多年保持在3000元左右的较低额度。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一些农村孩子上大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或者学了以后也不爱农,使得农村能读大学的考走了,不读大学的也出去打工了。大学生到不了农村,下不了农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一现实值得关注。
   4.1957年,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李文英,来到棉区枝江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一干就是50多年。
  “枯黄萎病是影响棉花增产的大敌,一定要攻克它。”1977年,李文英只身来到四面环水的百里洲岛上,蹲守在试验田里,用常规品种作母本,抗病品种为父本,反复进行杂交、回交试验。其间,为了缩短繁育周期,她离别丈夫和儿女,远赴海南进行抗菌棉种的加代繁殖。
  经过十年艰苦研究,李文英终于成功选育出抗枯黄萎病新品种 “鄂枝3号”。该品种通过省级鉴定,先后在全省8个县市推广,亩均增产30%以上,累计为棉农增收超过千万元。李文英获得了“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工作了33年后,1990年李文英退休,这时候她的孙子才两三岁。家人希望她能回到武汉居住,带带孙子,颐养天年,但李文英拒绝了,“与乡亲们打了半辈子交道,几天不与他们在一起,心里就空荡荡的。”
  李文英回到了枝江,免费为农民教授农业生产技术。
  第一个服务点选在枝江城郊白家岗村,为两户棉农周宜福和游韵军传技,小面积推广“中棉12”、“89-15”。20年过去了,白家岗村早已改棉为菜,但游韵军清晰地记得,两个品种抗病性好,棉桃大,便于拣花,他当年收入过了1万元。
  董市镇洪治村是三峡库区移民安置点。来自山里的20多户移民对棉花种植一窍不通。
  李文英首先选择移民望运富的棉田,从零起步,手把手地教他试种“太仓502”新品种。李文英逐株系上塑料袋作标记,以便跟踪观测记录。
  眼看棉苗一天一天长高,不料,不知道那些标记重要性的望运富将塑料袋全扯下来扔了。
  大半年的试验半途而废,李文英既痛惜又无奈。但第二年,她又跨进了望运富的棉田。“李婆婆没有甩下我们不管。”望运富说,他家去年仅棉花一项就收入8600多元。
  李文英把电话号码留给村民们,自己的本子上也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村民的电话,以便随时联系。洪治村妇联主任赵芹说:“这些年,李婆婆走遍了全村,接受服务的农户别说给她付钱,就是想请她到家里吃顿饭也没有机会。李婆婆每次来,随身的布包里总是装着馒头和凉开水,那就是她的午饭。她唯恐给农民添麻烦。”
  如今,洪治村90%的棉田种上了抗虫棉,去年亩产籽棉提高到350公斤。
  因为不会骑自行车,李文英田间调查全靠步行。洪治村的村民给她算了笔账:李婆婆退休21年来,在他们田间走过的路程,超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生活上,李文英极其简单朴素。简陋两居室内,几件老式家具多年没变。身上几件稍好一点的衣服,是几个妹妹送给她的。一顶草帽,一双胶鞋,一个蓝布包,是她下乡的“三件宝”。
  但为农民办事,她却大方得很。枝江市的干部算了一笔账,李文英退休21年来,自费下乡用去车船费3万多元,赠送给贫困户的种子、肥料价值6万多元,还自费1万多元为农民编印农技资料,几项合计支出超过10万元。
  “农业科技人员就是要接地气,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李文英做到了,她唯一的愧疚就是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家庭。
  她和丈夫是大学同学,都是事业心较强的人,一家人长期分居四地。儿子6岁时,先被送往广州的爷爷家,后来又转到武汉的外婆家。女儿只8个月大,也被送到外婆家。当时李文英每年只能回去看一次。女儿会说话了,却只肯叫她阿姨。
  2007年9月,李文英大学同学毕业50年聚会,她是到场的同学里最穷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穿着解放鞋的人。当年要好的几个女同学要去给她买新衣服,有的同学要给她钱,都被她婉拒了。
  不管是家庭的烦恼,还是同学见面时的窘迫,都没有让李文英放下心中对农民的牵挂。“我就是舍不得离开农村。我觉得,离开了农村,我就像无水之鱼,一肚子的知识没有了用武之地。我知道,农村离了我,天塌不下来,但我真的离不开那些农民兄弟和一望无垠的棉田。几十年来,无论有多少委屈,只要走到了农田里,什么杂念都没有了。”
  李文英扎根农村50多年,一心一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先后经《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棉花奶奶”。
  2011年7月9日下午,已是78岁高龄的李文英在省农业厅座谈时,对厅长祝金水说:“我生活和工作上都没什么困难,我现在只有一个理想,就是把我肚子里的知识全献给农民!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集合更多力量,把棉花种植技术传递到农村,传授给农民。”
  “农民太需要技术,太需要农业科技人员了。”李文英说,“年轻人不愿意种田,于是农民越来越老,接受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越来越差,现在的很多新技术他们都不会用,也无法学,农作物产量上不去,而且很容易遭虫遭灾。”
  李文英认为,这种情况更加凸显了农技人员的重要性。“比如一个电视机,你让五六十岁的老农民看说明书来用,他肯定不会用,但如果有个人直接告诉他按什么键开机,按什么键换台,他还是能学会的。”“其实就是很基础的工作,但刚好符合了农民的需要。”
   5.以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语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文的节选:
  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树汁流经树干,就像血液流经我们的血管一样。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同样,空气也会给我们的子孙和所有的生物以生命。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告诉你们的孩子,他们脚下的土地是祖先的遗灰,土地存留着我们亲人的生命。像我们教导自己的孩子那样,告诉你们的孩子,大地是我们的母亲。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我们深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三、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根据“给定资料1”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地都养活不了我了,我为啥还要对地有感情?”这句话的理解。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10分)
2.“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请对此予以概括和归纳。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150字。(10分)
(二)J县为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拟决定在全县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假如你是J县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分别列出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活动”。要求:内容全面,有针对性;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20分)
  (三)“给定资料3”反映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一名县人大代表,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县政府有关部门参考。要求:(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3)不超过400字。(20分)
  (四)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第一题:
  “给定资料4”中讲述了“棉花奶奶”李文英扎根农村50多年的感人事迹,请你以此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并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40分)
  第二题:
  “给定资料5”划线部分写道:“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40分)
  

(编辑:admin)

标签:2013浙江申论模拟卷:三农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