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3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3浙江申论模拟卷:暴力慈善
2013/1/22 10:21:12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2013浙江申论模拟卷:暴力慈善。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查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4.请在《申论答题卡》上作答,在草稿纸上或者其他方式作答一律无效。
5.严重折叠答案卡。

二、给定资料
    1.在中国,“首善”陈光标也是因慈善而受到争议最多的人。近日,陈光标在云南盈江地震灾区行善时,和受灾群众一起手举200元捐款合影的行为,受到诸多质疑,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将此称为“暴力慈善”。对此,陈光标回应称,中国目前的慈善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中国需要这样的“暴力慈善”,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慈善进步。
    陈光标的回应再次成为争议的热点,质疑者认为暴力慈善根本无益于慈善,支持者则认为诸多批评质疑之声更有语言暴力之嫌。
针对“慈善方式”的质疑,他回应说,自己的行为是遵从了父亲低调做人高调行善的教诲,对于合影中的“V”字手势,他解释说,这是希望和信心的象征,并非炫耀。

2. 以下是著名媒体人杨澜女士一篇关于访问巴菲特后的博文:今天早晨在国贸三期采访盖茨先生与巴菲特先生,对我国的慈善事业有一点感想,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当大家的兴奋点还在捐不捐、捐多少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抛物线的另一头——捐给谁?怎么捐?这是盖茨先生、巴菲特先生此次中国行给我们带来的最有价值的思考。
善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可能出于各种目的从事慈善,过多地纠缠动机,我个人认为没有太大意义。重要的是,慈善不是某一群人、某一个阶层的专利,而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卡内基曾经说过:财富应该回馈给社会。他也说过:在神圣的慈善外衣下漫不经心地胡乱挥霍的百万富翁比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实际上是他们制造了乞丐。
在中国民间财富积累不过三十年的今天,企业家可以有多种方式回馈社会,不应以“裸捐”作为道德要求。比这更重要的是:捐给谁?怎么捐?如何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并做到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呼唤中国《慈善法》的早日出台,呼唤专业性更高的公益机构及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
传统思维通常是在退休或临终前才会考虑捐献和做慈善,巴菲特先生与盖茨先生用实践告诉我们,何时做慈善都不嫌晚,但越早开始越好。盖茨先生说:“当你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时候,你更容易找到好的团队,并有精力去打造一个健康运行的机构”。巴菲特先生也说:“希望在有生之年把我的捐赠花掉,因为我们不知道死后别人会如何理解我们的遗嘱,能否替我们实现某种社会理想”。巴菲特先生还说,他每五年修改一次遗嘱,每次都与自己的三个孩子充分讨论。“做慈善应该让一家人团结得更亲密,而不是让大家产生矛盾,所以我为三个孩子每人设立了一个基金会,给与他们同样的捐赠,以免他们产生矛盾”。盖茨先生补充说:“虽然我的孩子们还小,我也打算这么做”。

3.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而是社会中所有人的事。它体现的是公平互助的文化,是互相帮助、共同分享,无论贫富,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权利和义务。
    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台湾洪涝、日本震灾,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迫切地需要一种力量,社会从未如此饥渴——当那些猝不及防的灾难发生时,什么样的价值观能够凝聚人心,什么样的文化能够让不同族群心手相连,又该有什么样的制度,能够让“八方救援”瞬间实现?答案是:慈善。
近日,《京华时报》推出64个版面的《公益大典》,展示了中国的公益现状,以促进公益的透明高效。
在中国,慈善是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但作为一项社会制度来有意识地进行培育、发展,却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慈善机构迅速发展,影响力逐步扩大,慈善文化逐步渗透人心。
    频发的灾难见证了中国的慈善力量,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慈善事业当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从巴比慈善晚宴,到壹基金找到新起点;从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服务,到将建设公民社会写进地方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从中国扶贫基金的“全民公益”活动,到全国“两会”的慈善议题。公众对慈善的认知,已经从一般的行善、捐助,到组织建立、制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层面。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慈善并肩而行,但是,与国际社会相比,我们的慈善事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有数据表明,2003年美国慈善机构所掌控的款项占全年GDP的9%,而我国只占0.1%;我国的慈善机构大多仍在政府羽翼下,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透明、高效的社会力量。今天,当我们张开双臂,准备迎接慈善的春天的时候,我们最亟须跨越的障碍是什么?恰恰不是来自志愿者、慈善机构及慈善款项的数字增长,而是要释放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切能量。
    慈善文化不是均贫富,更不是杀富济贫。均贫富的社会是不需要慈善的,慈善是爱的主动给予,是借由金钱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社会的福祉,而不只是某一个贫困人群的福祉。因此,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而是社会中所有人的事。它体现的是公平互助的文化,是互相帮助、共同分享,无论贫富,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权利和义务。
    相较于捐赠额,慈善机构的公开和透明更需要提升。曾经有网络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网民接受现场发放的捐赠方式,原因是可以看到善款是否真正送到了困难人群手中。人们对慈善机构普遍不信任将给慈善事业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慈善机构和慈善协会的健全与完善,是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现有公募基金会900多家、非公募基金会千余家,如果他们得不到企业和民众的信任,不能做大做强,又何谈发展慈善事业?
    在我国,大多数慈善机构由政府管理,这些慈善机构起步快,但是,也抑制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冲动。事实证明,在历次巨大灾难中,反应最快速的是民间机构,这些机构和政府救援组织形成合力,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正如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呼吁的那样,需通过立法来促进民间非营利慈善机构的发展,使之组织更有效,更好地服务社会。
    现代慈善制度的建立,是所有公民参与的结果,因为慈善追求的是每个人的尊严与幸福,是平等与包容。让我们每个人都投入到这种爱的对话中去,迎接慈善的春天。

4.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上,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和社会捐助处处长郑远长表示,中国慈善事业和福利事业之间存在很重的壁垒。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慈善机构和福利机构的互动关系非常紧密,也是政府购买服务很重要的渠道,而我们的慈善机构仅仅是募捐、做项目,和福利体系的壕沟没有填平。”郑远长说。
在谈及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机遇时,郑远长表示,经济发展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础。“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当中很重要的转型期。还有重大灾害,激发人们的捐赠热情。社会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也是对于慈善的需求更大,当然慈善事业发挥得作用也凸显出来。”
郑远长指出,政策法规不完善是慈善事业发展的不足。他说,中国慈善事业是在各种矛盾和挑战中不断前行,但是中国的慈善事业不会因各种原因而停止,必将会快速发展。一是慈善事业的发展速度必将会加快。二是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成为慈善事业发了经济基础。三是私人财富的积累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四是慈善事业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五是新技术和新捐赠模式使社会参与度进一步的提高和使慈善捐助呈现活力。六是慈善事业可以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和产业。

5.半个月前,“中国地产慈善之夜”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举行。政府官员、地产大鳄、影视红人以及体育明星的捧场让当天的拍卖共筹得善款208.91万元。耀眼的灯光,优雅的音乐,考究的餐品,红酒做伴,佳人相随,名流商贾云集,在众人或羡慕或钦佩的目光中,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散去千金。这不是好莱坞大片的情节,而是如今国内为人热衷的慈善活动。
Let charity be a fashion!上述情景正是对这句话的最佳注解。
在几年前的中国社会,行善者是不愿意被宣扬的,一来怕露富,引来一群觊觎财产的小人;二来怕被说成沽名钓誉,落个“花钱不讨好”的下场。“低调!再低调!”大多数行善者这样告诫自己以及被他们帮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人们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扑面而来的都是关于慈善义演、慈善晚宴、慈善舞会、慈善品酒会的报道。人们倏然发现,似乎在一切时尚活动前面都可以冠上两个字——慈善。相比慈善家余彭年、黄如论的低调,如今盛行的这种带有社交性质的慈善活动却是一道张扬的慈善风景。

6.典型的现代慈善事业是由专门的慈善团体来推动的,募捐与实施救助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是分离的。”这种专门的慈善团体,即慈善组织,“处于公民与国家之间,是消解两者紧张博弈关系的中介,也是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既是公民自身权利、自由、利益表达的特殊渠道,也是国家意志和利益的间接代理者,承担起了‘上(国家)情下(公民)达’和‘下情上达’的特殊角色”。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与慈善相关的组织可以分为两大类:社会服务组织和基金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的基本定位在于服务,利用慈善资源只是其发展的一种形式。在捐助人和受益人之间,社会服务组织起到组织和连接作用,其形式是运用捐助的资源服务于受益人,既有中介性,也有服务性。与社会服务组织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基金组织不直接提供服务,而是纯粹的中介,其职能是筹集资金,用于资助各种服务组织,在有些情况下还可以直接资助受益人。在这里,对于捐助、捐赠的理解不能简单等同于捐款,尽管捐款是常见的参与慈善事业的方式,但捐献尚有使用价值的物和劳务(在美国等国及中国香港等地区称为义工,在中国内地则称为志愿者)亦成为现代人参与慈善事业的重要方式。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4年7月31日的一篇文章指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雷斯特•萨拉蒙领导下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世界上36个国家的考察,指出慈善之举中,现金捐赠通常没有奉献时间来得重要,大约60%的私人捐赠采取了义工的形式,在荷兰、瑞典和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义工的比例尤其高,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而美国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捐赠比欧洲的大多数国家要更加平衡(如果不包括对宗教团体的捐赠的话)。

7.慈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慈善思想已经萌芽。战国末年,《礼记•礼运篇》中提出了要使世界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孟子也提出守望相助,出入相支,疾病相持的主张。可见,中国的慈善文化很早就出现于以家庭为基础的全社会的普通百姓的思想之中,有着深厚的民族基础,它要求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家庭,慈爱自己的亲人,还要慈爱社会中所有的人,让社会中所有的鳏寡孤独和残疾人得到社会的关怀和照料。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慈善文化与佛教的济贫思想逐渐结合起来。佛教寺院的出现,使中国有了最早的民间慈善救济事业。佛教慈善思想的核心是行善的功德论,有极其浓厚的福报修福的观念,对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到了唐朝,随佛教的迅猛发展,佛教寺院的财产已非常丰盈,寺院慈善事业随之迅速发展。寺院慈善事业主要是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宣传慈善等方面。
    直到宋代,民间的慈善事业大多由寺院僧侣和佛教信徒从事。宋元时期的政府与民间慈善。宋代,民间慈善和政府统治逐渐相结合,朝廷主办的慈善机构出现。朝廷的慈善从养老到慈幼,从医疗到送终。当时建立的规模不等的居养安济院、慈幼局、慈幼庄、婴儿局等,成为朝廷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之一。与此同时,民间的慈善宣传及私人慈善活动也不乏见。如,范仲俺宣传的“义田”,朱熹从事的“社仓”等,与官方和寺院的慈善活动相结合在一起。现代慈善萌芽于明末清初,在自然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的无锡、太仓等地区,先后出现了同善会、广仁会、同仁会等民间慈善团体。其中,明万历18年(1590年)成立的同善会是最早的民间慈善组织。同善会的活动方法为:一是通过集会演讲获得捐献。由主会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演,劝人行善,做安分守己的良民,共建地方好风俗。讲演结束后,有时也对听讲的贫民给予少量的施舍。二是发展会员,通过会员集资善款。三是置办不动产——土地,通过地租收入维持运营。同善会的救济对象首先是生活无着的孝子、节妇,其次是未被养济院收容而不愿以乞讨为生的贫老病者。这些人先要经会员推荐,再由同善会调查核实,才有资格领取善款。同善会既不同于宋朝时期国家干预的慈善事业,也有异于此前出现的寺院的和个人的慈善活动,它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全新的非宗教性的、非个人志愿性的慈善救济事业,是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萌芽。

8.1998年底、社会团体登记注册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注册条例同时发布,并在1999年实施,慈善公益组织有多了一个新的合法性出口即民办非企业单位。
1999年,《公益事业捐赠法》颁布实施。
200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发布一系列有助于慈善捐助的文件和法规。
2003年,抗击非典慈善募捐运动,全社会在表达自己对于灾民和受助人爱心的时候认同了慈善组织的通道,也赞许了自己和他人的慈善行为,社会舆论转变和成熟了。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5年3月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里写进了“支持发展慈善事业”。2005年11月20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性慈善大会--中华慈善大会召开。由民政部颁发了政府最高奖——“中华慈善奖”,向全社会发出了政府支持慈善事业的号召。大会还发布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

9.某多年研究慈善事业发展的Z专家认为我国慈善事业在经济转型期面对的挑战表现在:
慈善捐赠资源高度集中于政府和与政府紧密关联少数慈善组织。社会募捐和志愿者的招募与组织,主要用行政动员方式统一开展。基层慈善组织发展缓慢,慈善组织缺乏活力。
提高平民慈善的善款比例。国际社会的平民慈善,首先表现为个人捐款占慈善总捐款的比例较企业高得多,平民慈善成为衡量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程度的标准之一。在我国,善款来源以往一直是企业捐款占据主要地位。只是在汶川抗震中,多数公民捐款,致使2008年全年捐款统计中,第一次实现了捐款结构的转向,即公民个人捐款首次位居主体地位。据统计,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公民个人捐款达458亿元,占捐款总额的54%,远高于大陆地区企业捐款388亿元。
改善平民参与志愿服务的一次性、波动性问题,使之走向常态化,既是对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提出的挑战,也是对法律、政策、制度、环境提出的挑战。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如何,是公民慈善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慈善组织是公民自行选择和自我计划和运营的成果,要求慈善组织履行公开、透明、独立的要求。
慈善组织之间公平竞争,是保证慈善组织对提高公信力的迫切需要。除了需要自律,经常自我检讨组织的工作,还需要来自社会公众、其他社会组织和政府的监督与评估。慈善信息的公开透明是提高公信力的最好办法。建立慈善信息披露行业规范和指南是当务之急。
通过联合实现功能整合与能力提升 。迄今为止,如此庞大的慈善组织还没有一个类似行业协会那样的联盟机构,还是每个组织单打独斗,这导致许多共性的问题没有可能采用市场体制下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得到更有效地解决。例如社会资源的信息网络共享、项目或组织咨询、包括资产、财务、项目等单项评估在内的机构评估、组织内各类人员以及志愿者的专业性培训、组织孵化、项目投标与发包指导等等。
解决慈善及公益组织的许多共性问题,既不能依靠政府也不能依靠每个个别的慈善组织,只有依靠行业联合与部门支持。行业联合与部门支持才能将分散的个别的慈善和公益组织结合成有规则有秩序能够具有新的生长点的社会基础结构,才能真正形成现代慈善社会的社会基础。

10.针对中国目前收入分配现状,L专家提出了收入不应只有市场、生产要素进行首次分配,而是要政府加强调节、引导慈善事业的三次分配理论。L表示,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可称为“第三次分配”。
为此,中国社科院T教授对此番言论给予回应:慈善事业是“第二次分配”。他反问道:为什么美国人这么愿意捐助慈善或公益事业呢?这恐怕不是用“习惯和道德的影响”就能够解释的。在发达国家,与税收相关的捐赠制度窃以为可以归纳为“一疏二堵”。一疏,是企业和个人捐助慈善和公益事业可以获得免税的待遇;二堵,是用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对资产转移进行限制。
从国际经验看,要发展慈善事业,是需要合适的制度安排和价值观念作基础的。当我们把慈善事业定义为“第三次分配”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它是排在“第二次分配”之后的。也就是说,慈善捐款必须从“税后”的收入中付出。当然,与其他一些也附和“第三次分配”的学者的说法略有不同,作为经济学家的L在常识问题上是不会犯错误的,他说得很准确:“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如果是这样,慈善事业确实是“第三次分配”。然而,这样的建立在习惯和道德影响之上的慈善事业能形成我们所期望的资金规模和成就其作用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比拟”的大业吗?同时,“第三次分配”的理论实际上为在发展社会捐赠和慈善基金方面政府的小器和短视提供了权威的依据。

三、作答要求
1.请在阅读材料3、材料4、材料5的基础上概括,我国慈善事业的特点。字数在200字以内。(20分)


2.假如你是某市的宣传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在看到关于杨澜女士的博文后领导安排你写一份“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倡议书”在本市媒体上发布,请在阅读给定资料2基础上写一篇200字以内的倡议书。(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
     (3)倡议书中不得透漏个人信息。


3.在阅读材料10的基础上请回答慈善事业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100字以内。(20分)


4.慈善事业是一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但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遇到了一些“挫折”,阅读完上述材料后你可能有所思考,请围绕慈善事业的发展为话题,标题自拟,角度自选,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内容充实、见解独到;
     (2)观点明确、论证有据;
     (3)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4)字数1000字以内。

(编辑:admin)

标签:2013浙江申论模拟卷:暴力慈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