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5月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四川省宜宾市事业单位省情市情概况总结
2020/4/1 8:36:00     事业单位考试招聘网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最新四川宜宾市情概况。

四川省宜宾市事业单位省情市情概况总结
根据最新事业单位考试真题等汇总而成,事业编考试网(http:www.shizheng100.com)提供更多笔试真题、面试原创内容等。
宜宾市位于四川省南部,东临泸州、南接云南西界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北靠自贡,地跨北纬27°49~29°16′、东经10339~105°20幅员面积13283平方公里,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纵贯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53公里,南北纵距150公里辖翠屏区宜宾县、南溪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1区9县。全市204个镇、乡,8个街道办事处;城镇385个居委会、2300个居民组;农村2967个行政村、23321村民小组。2000年,全市总人口50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1.31万人、农业人口427.16万人。境内主体民族为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51%。还居住有苗族、族、回族等24个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1.49%。宜宾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宜宾城,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距四川省会成都340公里。
早期历史
宜宾市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资料考证,大约距今4万年以前的旧日石器时代,市境内就有人群居住。公元前三、四千年,宜宾已出现氏族部落从事原始农耕和渔猎。战国时期,市境除江安长宁属巴国外,大部为僰人聚居地。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蜀国后,置原蜀国地为蜀郡,置原巴国地为巴那。《华阳国志》记载,国李冰为蜀那守时,沿江“积薪烧岩”,没河修道至“古楚国”开通了蜀僰间的道路,史称为僰道。道路的开通,促进了巴蜀与僰人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僰人地区的经济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史料记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焚地随巴、蜀二那纳入秦封建中央王朝的版图。朝的统治尽管只有短暂的15年,但在此时期加强了对今宜宾市南部山区和云、贵高原的开发与经营,并修“五尺道”。《史记·西南夷列传》载:“秦时常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秦的“五尺道”为封建中央政府修筑的第一条由蜀通滇的道路,它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以后,为进一步开发西南地区,于高后六年(前182)在“马湖江会(今宜宾市城区)修建了道城。僰道城距今已有2180多年的历史,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宾的前身,为四川少有的古城之一。古城、古道的修建,为秦汉中央王朝控制和开发西南地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郡县制,汉武帝于建元初年动工在秦“五尺道”的基础上修筑“南夷道进一步勾通巴蜀与云贵高原的交通又于建元六年(前135)“分巴(郡)割蜀(郡)”,即分蜀南部、巴郡西部以及新归顺的夜郎旁邑之地设立为郡。此前以焚人集居的中心地(今宜宾城区)建立了县级政权道。市境第一个县级行政机构僰道县的建置时间,有秦建和西汉建两种说法。犍为郡和道的设立,标志着封建制度在这一地方的进一步确立。随着道路的开通、封建制度的确立,大批中原人口不断迁入宜宾境内,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入,促进了整个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遗存于市境内的2000多座汉代崖基石刻画像中,充分反映了当时人地区在冶铸、制陶、酿造等手工业方面已得到充分发展,农业上已能凿陂塘蓄水灌溉和养鱼,并盛产水稻、荔枝、姜等农作物,呈现出“荔枝熟时百鸟肥”、稻谷满原野的富庶景象。西汉始元元年(前86),键为郡治所由南广迁僰道城,宜宾首次成为辖县的地方政权机构所在地。在以后许多朝代的封建政权中,宾先后成为辖县的郡、州、路、府地方政权机构驻地。三国时,宜宾仍属益州犍为郡,为蜀汉南门户三国后,由于战乱,人民流离失所,西南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史书对这一时期的道县有“空废”之记。自“成汉”以后,属今宜宾地境的僰道、南广二县地境僚人大增,“乌蛮”进入成为夷僚杂居”之地。东晋政权无力西顾,南北朝时又因朝代更迭频繁,郡、县或迁或亡,废置不定延至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平定僚乱后,才于僰道城置戎州,稍后又复置南广县。公元581年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朝后,雷厉风行地对西南地区进行开发。开皇六年(586)动工开筑通往云贵高原进入云南昆明等地的道路,史称“石门道”,今称之为“南丝绸之路”。同时,划齐以州隶县的二级地方行政建置,并于开皇年间在今宜南地区新置开边县,在宜西北地区分置健为邬2县,此3县隶属于戎州。这样就把宜宾南部至今天的云南永善、昭通、彝良的广大民族杂居之地,纳入了隋朝郡县的直接管理之下。唐时,戎州所领3县地,大体如隋。贞观六年(632)又在戎州设立都督府。戎州都督府所管领的64羁縻州远及今云南的文山、蒙自、曲靖和贵州的威宁、六盘水一线,地域极广,故后世对宜宾有“西南半壁”之称。由于隋唐政府的锐意经营,戎州在隋至唐天宝前的160多年间民族和睦,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在五代两宋时期,宜宾政区建置沿袭唐制,境内仍“夷汉杂处、风俗各异,为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经济文化融汇交流之地。北宋时期,曾把戎州作为“军事州”,它“钩带二江、抚有蛮僚”,管领僰道、南溪、开边等县。由于北宋政府在民族地区不但承唐制继续设置羁縻州而且开辟了民族贸易市场,融沿民族关系,使商贸繁荣,生产发展。当时的“泸茶”成为四川名茶,斑布、葛布成为呈送朝廷的贡品。井盐得到大量开采。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逐步兴盛起来,就连“汉夷”杂居的长宁军(今长宁县),也“儒风渐盛,家诗户书,号为礼义之邦”。苏轼《戎州》诗中“往时边有惊,征马去无还。自今方从化,年来亦款关句,描绘了当时民族和睦与社会安宁的景象。在经济上升、文化发达、社会进步的情况下,宋朝政府于徽宗政和四年(1114)以“州名为戎不雅”,遂改戎州为叙州,改僰道县为宜宾县。此后的叙州被列为“上州”,辖有宜宾、南溪、宣化、庆符4县及羁糜30州,“扼控石门、马湖诸蛮,号为重地”。元朝时期,改叙州为叙州路,隶四川行省,领宜宾、南溪、庆符、宣化4县及富顺州、高州。在宜宾城设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对民族集居地方实行土司管理。在今屏山地方建立马湖路设总管府,辖领泥溪、平夷、蛮夷、沐川、夷都雷波6个长官司在今珙县地方上下罗设长官司;在庆符县即今高县至连一带设46囤千户所。这些府、司、所的设置,既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统治,又密切了少数民族首领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明朝建立后,改叙州路为叙州府(简称叙府),由四川布政使司辖领,领有宜宾、南溪、庆符、富顺、长宁、兴文隆昌筠连、县及高州。洪武六年(1373),明朝统治者在叙州府宜宾城设置叙南卫,负责川南几府地方防务后来成为镇压宜南各少数民族反抗的军事指挥中心至明中叶,叙州府经过100多年的经营,社会经济和文化已有超前的发展。在明朝统治的200余年间,对宜宾南部山区少数民族进行征计达1次之多。至万历元年(1573)最后一次大规模征剿后,宜南山区的少数民族几乎被灭绝。府治宜宾城自洪武六年改建为石城后,已初具日后清代和民国时宜宾城的规模。其时叙府已有翠屏三台、节孝、涪翁、蟠龙等书院。府学、县学由恢复而发展,至于蒙学则遍布闾里明人樊曙《越溪记》记载:“五里十里…学堂斋舍,诗书钟鼓之声不绝。”教育发展,人才兴盛,明代仅宜宾县考中进士者就有52人之多。
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
宜宾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但是,在解放前,宜宾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灾难深重,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1949年底,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仅26613万元,粮食总产量10614万斤,人均占有粮食仅232公斤,广大人民长期在贫困中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宜宾市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半个多世纪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宜宾市国民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52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仅2.7亿元,1978年已达到12.37亿元。在前26年中,经济总量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51%。改革开放以后,全市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到“八五期末的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05.6亿元,年均增长8.26%。“九五”期末,GDP总量上新台阶,达到200.66亿元,年均增长达11.1%,取得了5年翻番的巨大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在全市的逐步建立,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已明显提高,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封闭半封闭状态根本改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很大成绩,全市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正向小康目标奋勇前进。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解放前,在封建、半封建社会中,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地主阶级手里,广大农民没有或很少有土地,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力落后,农作物产量极低。特别是高寒山区,仍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状态。1949年,全市水稻亩产平均仅169公斤、小麦52公斤、玉56公斤、红苕124公斤、油菜子37公斤、花生79公斤、甘蔗1681公斤。大多数农作物亩产量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加上各种苛捐杂税,造成农民破产、经济凋,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贫困之中。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旧的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在第一个5年计划期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9.7万吨,比1949年增长67.64%。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使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大提高。但是,从第二个5年计划起,在近20年中,宜宾农业生产处于长期徘徊的局面,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温饱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广泛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断深化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放开农产品价格,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连续多年获得丰收,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199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达到6.89亿元,食总产量达到190.99万吨生猪出栏313.21万头,禽肉总产量达到27.68万吨,广大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2000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了42.81亿元,农业增加值完成48.44亿元,农民每人平均收入达到2084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06.18万吨,比上年增长159%,比解放初期的1949年增长近3倍,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32公斤提高到407公斤。林业、牧业渔业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
二、工业经济。宜宾近代工业起步较晚,原有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到19世纪末期,近代工业才开始出现,但规模极小,设备简陋。至民国中期仍以私营手工业生产的坊、店为主。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工业内迁,天津、上海、江苏一批工业企业陆续迁入宜宾,先后建设了中元纸厂、宜宾电厂、中央机器厂、电瓷厂、天原化工厂、宜宾纸厂等企业,近代工业有了一定基础。解放后,宜宾市工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在市境内又兴建了大批军工企业。地方企业也通过兴建、改建和扩建,得到较快发展,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通过近20年的努力,宜宾市的工业已发展成为包括军工、轻工、食品、饮料、纺织、冶金、机械、电子建材、煤炭、电力等门类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包括白酒、纸、烧碱、化纤、煤、电、天然气、铁、泥、硫磺、化肥、塑料、丝绸、羽绒、食糖、茶叶、卷烟、玻璃、皮革、香料、电子、机械等100多个品种,其中:酒、化纤、水泥、机制纸及纸板、化工产品、原煤、电力等产量较大,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至1978年,工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到15.38亿元,29年间增长了29倍,年均增长12.5%;1995年达到86.43亿元,比1978年增长462倍,年均增长10.69%;到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66.53亿元,在“九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到14.05%,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6.57亿元,比1999年增长30.14%实现税利27.44亿元,增长23.78%,其中净利润15.61亿元;资产负债率54.58%,下降0.46个百分点,成本利润率14.3%,上升0.44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1.31次/年,加快0.15次;全员劳动生产率26985元/人,增加6289元。
三、商贸经济。清代中期,宜宾的商业十分繁荣乾隆年间即出现经营粮油和以运销山货、棉花、食糖为业的行商巨贾,外地商人接踵到宜宾经商定居,并设立庄、号、行、栈。至民国初期,宜宾城已形成了7个根油市场和一些带专业性质的市场,上市品种1000余种,年交易粮食6000~7000吨;同时,各种商业行帮多达22个,并建有云南、贵州、陕西、广东等外省商会馆10余座。抗口战争前,因军阀混战,兵灾匪锅不断,商业疲滞,已发展了的商贸经济受到了严重摧残。宜宾城内126条街、巷设店铺的仅20余条街,商店总数不到300家。抗战期间,沿海一批工商企业内迁,轮船公司在宜宾兴起并开展运营,同时有24家银行5000多家商号营业,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民国32年(1943),宜宾城区有2501家商户组成46个同业工会,还出现一些在省内甚至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的商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加强对私营商业改造的同时,大力支持发展社会主义商业,使全市商贸经济得到很快发展。至1996年底,全市共有批发商贸机构420个,网点4218个,22032人;零售企业237个,网点52170个,82807人。市场网络发展电较快至1997年底,全市共有各类集贸市场494个,总面积达130多万平方米。还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生活资料专业性批发市场,如钢材市场汽车市场和粮油批发市场等。此外,金融、劳务、人才交流等要素市场也已初具规模,商业设施建设速度加快,状况明显改善,一个多渠道、少环节、多层次、全方位的商业流通市场新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全市社会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增长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24亿元。在对外经济方面,坚持“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工作方针,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0年实现海关外贸进出口总额10789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4589万美元进口总额6200万美元。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签约项目162个,履约102个;引进内资46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700万美元。
四、个体及民营经济。1949年以前,宜宾市个体工商业24000户,其中:个体手工业者约8500户,个体运输业者3500户,小商12000户。新中成立后,个体工商业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个体工商户进行登记管理和安置,经过清理、整顿、安置、扶持,截至1952年,宜宾9县1区(市)的城镇个体工商业人数达1839人,其中:手工业1050人、建筑业150人运输业400人、商饮服务业13139人。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个体工商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他们走合作化的道路。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工商户都组织起来,进入各种合作社,继续从事个体经营已所剩无几。后虽几经起伏,仍长期处于被限制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个体私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1979年前,全市个体工商户仅1000余户,且从亚人员少,经营范围窄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1997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79806户,从业人员已有11万多人,其中,私营企业1923户,雇工26000人。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已占国民经济的11%,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到2000年,全市已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5974户,从人员90394人,注册资金29686万元。由于进行个体户4年一次换照工作,对已经停、歇业的全部注销,因此,总户数比1999年所下降;已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3170户,雇工246200人,注册资金165931万元,分别比1999年增长8.64%、5.4%和34.43%全市个体私营全年实现总产值达到31.04亿元,销售总额66.8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28.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6%、15.32%和16.51%。全年向国家纳税2.04亿元,增长15.25%。全市私营企业中自然人投资控投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共1559户,投资者5385人,公司占私营企业总数的49.18%。注册资金在100万元500万元的175户,500万元1000万元的21户,1000万元以上的14户;工人数100-500人的20户,500~1000人的2户。200年,四川昌宏集团有限公司年产值、销售总额均在亿元以上。昌宏集团、宏远纸业、江机械等企业年纳税额都达到200万元以上。
五、城镇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期,宜宾城镇房屋低矮,街道破旧。至60年代,宜宾市城区仍只有人民路为沥路面,其他均为石板路、泥结路等。80年代后,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城镇建设和道路的拓宽改造。在宜宾城区先后改造了文星街、走马街、大南街、人民路、民主路、建设路、中山街、北正街等主要街道及城区出口通道。新建了南岸长江大道、蜀都大道等大型高等级城市道路。全市城镇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100%。90年代后期,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相继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和形象工程,包括江路工程、水东门景区、南岸音乐文化广场、五粮液大道、江北文化广场南岸三江路和四水厂等工程。到200年,宜宾城区已改造主次街道127条,中山街人民路等主要街道安装了不锈钢防护栏。城市道路面积达157.4万平方米,其中车行道84.54万平方米、人行道72.86万平方米;路总长128.1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5.27平方米。城镇住房建设发展很快,房屋质量不断提高,五六十年代兴建的住宅大多是3层以下建筑,70代楼层提高到6层,80年代住宅楼层一般都是7至9层,以后不断向空中发展,标准不断提高功能日趋完善。1987年开始,大规模修建城镇住宅及配套设施,以年均32.6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到1997年底,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0.02平方米,人均日常生活用水184.75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4.31辆,用气普及率51.94%城市绿化盖率达到27.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3平方米。此外,还修了一批古建筑,增加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氛围。

(编辑:admin)

标签:四川宜宾省情市情 省情国力 市情国情
 
相关阅读:
其他广东省云浮市市情省情概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