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5月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公务员考试常识大全:地理常识
2020/3/9 9:00:25     公务员招聘考试网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最新公务员常识判断汇总。

公务员考试常识大全:地理常识
根据最新公务员考试真题等汇总而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shizheng100.com)提供更多笔试真题、面试原创内容等。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行星。地球以近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49亿千米,365日6小时9分10秒公转一周,也就是地球上的一年。同时地球还在自转,赤道上的自转速度约1674千米/小时地球是一个略扁的旋转的椭圆形球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诞生已有46亿年。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球是迄今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
地壳
地壳是指有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地壳占整个地球体积的0.5%,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
●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核之上,和地壳以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为界,地幔与地核间则为古登堡不连续面。厚度约2900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3%,总质量的67.8%,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可分成地幔上部、过渡带及地幔下部。上部地幔约为地壳以下至深度400千米处,包含部分岩石圈及软流圈,岩石圈部分厚约100千米;过渡带顶部约地表以下360至400千米,底部约深650至700千米处;下部地幔为地表下700至2900千米深处,其下方即为地核。
地核
地球内部从古登堡不连续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心,称之为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半径约有3470千米,高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重12克,温度非常高。地核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2%,总质量的31.5%。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有外核、内核之别。外核和内核的分界面,大约在5155千米处。因地震波的横波不能穿过外核,所以一般推测外核是由铁、镍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有人推测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由于纵波在内核存在,所以内核可能是固态的。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它的提出是对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大陆漂移的机制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出的进阶地球地质活动学说。在各大洋的中央有一带状分布的海岭,这些带状海岭是下方地幔软流层的出口。不断涌出的熔岩自海岭流出,冷却成为刚性强的大洋地壳。大洋地壳不断的受到新由海岭涌出的熔岩所推挤而向两旁移动,使海洋面积扩大,同时大陆地壳受到推挤而分离。导致海底扩张的原因是海水不平衡的压力导致的板块漂移。地球上大约3/4的表面由海洋覆盖,海水的总量巨大,对海底以及周围陆地的压力也十分巨大。由于受到月球的引力作用和不同区域海水温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海水对不同板块的压力是不平衡的,这就使得板块发生漂移,同时也就产生了海洋带状岭。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地球两极冰川的溶化,海水总量的增加,海水对板块漂移的作用将增大,即大陆漂移的速度将加快,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地震和火山喷发增多。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海岭、海沟等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巨大的刚性板块,即岩石圈板块。整个岩石圈形成了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不断流动的地幔上,板块随着地幔的变化,而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动。这些板块处于不断的张裂与碰撞之中,形成了现在地球的地貌。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和派克、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申。
时区
世界各个国家位于地球不同位置上,因此不同国家的日出、日落时间必定有所偏差。各国的时间使用地方时,没有统一换算方法,给交通和通讯带来很大的不便。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向东、向西各跨7.5°,共15°为零时区。从零时区的边界向东、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为1个时区,向东、向西各划12个时区,其中东12区与西12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各跨7.5°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将全球的地方时统一规划为24个,从而简化了地球上时间的计算。
●区时
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统一使用一种时刻,这种时刻叫区时。区时也叫标准时,每一时都用该时区中央经线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全区通用的时间,这种时间成为这个时区的区时。在区时上,除东、西12区外,任意相邻的2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2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较西的时区,区时较晚。
●经线
经线也称子午线,和纬线一样是人类为度量方便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定义为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的大圆线上的半圆弧。任意两根经线的长度相等,相交于南北两极点。每一根经线都有其相对应的数值,称为经度。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纬线
纬线和经线一样是人类为度量方便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定义为地球表面某点随地球自转所形成的轨迹。任何一根纬线都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形而且两两平行。纬线的长度是赤道的周长乘以纬线的纬度的余弦,所以赤道最长,离赤道越远的纬线,周长越短,到了两极就缩为零。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表示。
本初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是位于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一条经线,它是为了确定地理经度和协调时间的计量而建立的标准参考子午线。本初子午线的东西两边分别定为东经和西经,于180相遇。地球上有天然的零度纬线赤道,却没有天然的零度经线,因此,本初子午线只能从无数的子午线中人为地选一条最初的本初子午线,是各国因确定位置的需要而设置的。
日界线
日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地球每天白西向东旋转,黎明、正午、黄昏和子夜,由东向西依次周而复始地在世界各地循环出现。为了避免这种差异造成日期上的紊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将经度180度子午线作为日期变更的界线。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直到南极。这样,口界线就不再穿过任何国家。这条线上的子夜,即地方时间零点,为日期的分界时间。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都要发生变化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增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去一天。
气候带
气候带是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决定于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高而递减,不仅影响温度分布,还影响气压、风系、降水和蒸发,使地球气候呈现出按纬度分布的地带性。根据太阳的高度及其季节变化、昼夜的长短,把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地处赤道两侧,位于南北纬23°26之间的热带,占地球总面积的40%。在回归线上,本带太阳高度终年很大,在两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其他热带地区,一年内有两次直射,而且,这里正午太阳高度终年较高,变化幅度不大,因此,这一地带终年能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气候炎热,称为热带。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从赤道到南北回归线,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逐渐增大。在回归线上,最长和最短的白昼相差2小时50分。由此可见,在热带范围内,天文现象的纬度差异是极小的热带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变幅很小,只有相对热季和凉季之分或雨季、干季之分。全年温度高于16℃。
●温带
温带位于地球的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不能受到太阳直射,也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终年斜射的地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变化明显温带占地球总面积的50%。温带的气候区可以继续分为暖温带冷温带和寒温带。整个温带的年平均气温为8℃。
●寒带
寒带位于地球的极圈以内,是高纬地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由于太阳光斜射,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其他地带少,气候终年寒冷,称为寒带。寒带气温较低,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无明显的四季变化。寒带占地球总面积的10%
●极光
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作为太阳风的一部分荷电粒子在到达地球附近时,被地球磁场俘获,并使其朝向磁极下落。它们与氧和氮的原子碰撞,击走电子,使之成为激发态的离子,这些离子发射不同波长的辐射,产生出红、绿或蓝等极具极光特征色彩。极光有发光的帷幕状、弧状、带状和射线状等多种形状发光均匀的弧状极光是最稳定的外形、有时能存留几个小时而看不出明显变化。然而,大多数其他形状的极光通常总是呈现出快速的变化。极光最后都朝地极方向退去,辉光射线逐渐消失在弥漫的白光天区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极昼极夜
极昼和极夜是南北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太阳终日不落的现象称为极昼;太阳终日不出的现象称为极夜。极昼和极夜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地球沿着倾斜的地轴自转所造成的结果。地球自转时地轴与垂线成一个约23.5°的倾斜角,因而地球在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有6个月的时间,南极和北极的其中一个极总是朝向太阳,另一个极总是向太阳;如果南极朝向太阳,太阳光照射强烈,所以南极点在半年之内全是白天,没有黑夜;这时,北极则见不到太阳,北极点在半年之内全是黑夜,没有白天。到了下一个半年则正好相反,北极朝向太阳,北极点全是白天;而南极这时则见不到太阳,南极点全是黑夜。在极圈内的地区,根据纬度的不同,极昼和极夜的长度也不同。
地图
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用规定的图式符号,经过概括将地面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缩小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地图具有直观性、一览性和可测量性的特点,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传统地图的载体多为纸张,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地图有数字地图、电子地图等。地形图
地形图是指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具体来讲,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这种图称为地形图。地形图的比例尺大于1:100万的着重示地形的普通地图由于制图的区域范围比较小,因此能比较精确而详细地表示地面地貌、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居民点、交通线、境界线、工程建筑等社会经济要素。地形图是根据地形测量或者航摄资料绘制的,误差和投影变形都极小。地形图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具体用途也不同。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海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面积约17968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3,平均深度约4000米。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经线与大西洋分界、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东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和巽他海峡通印度洋,总轮廓近似圆形。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约9165.5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5.4%,占地球总面积的18%,平均深度为3597米,最深处波多黎各海沟深达9218米。以赤道为界分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大西洋南接南极洲,北以挪威最北端、冰岛、格陵兰岛南、戴维斯海峡南边、拉布拉多半岛的韦尔港与北冰洋分界,西南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经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印度洋分界。大西洋东西狭窄、南北延伸,轮廓略呈S形。
印度洋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大部分在南半球。面积约7617.4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1.1%,占地球总面积的15%,是世界第三大洋,平均深度为3711米。印度洋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经线同大西洋分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经线为界与太平洋相连。印度洋的轮廓是北部为陆地封闭,南部向南极洲敞开。
●北冰洋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化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面积1479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4.1%,占地球总面积的3%,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平均深度约1097米,南森海盆最深处达5449米,是北冰洋最深点。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在亚洲与北美洲之间有白令海峡通太平洋,在欧洲与北美洲之间以冰岛附近的威维亚·汤姆孙海岭与大西洋分界,有丹麦海峡及北美洲东北部的史密斯海峡与大西洋相通。
海洋
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温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也很少。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深度一般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洋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渔场
渔场是鱼类或其他水生经济动物密集经过或滞游的具有捕捞价值的水域,是鱼类、虾蟹类及其他水生经济动物等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和生活阶段,随产卵繁殖、索饵育肥或越冬适温等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变化,在一定季节聚集成群游经或滞留于一定水域范围而形成在渔业生产上具有捕捞价值的相对集中的场所。由经济鱼、虾、蟹和海兽类在一定季节、一定水域范围,因产卵紧殖、索饵育肥或越冬适温等聚集成群,而形成的渔业生产上相对集中的场所。
●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地球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以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米。
●洋流
洋流又称海流,是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引起洋流运动的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洋流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洋流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则称为暖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则称为寒流。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暖寒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此外,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会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密度流
洋流的一种。由于海水密度的水平方向的不均匀分布引起等压面倾斜而产生的洋流,叫密度流。海水的密度取决于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因地而异换句话说,两种密度不同的流体在重力作用下的相对流动,称为密度流。密度流可以出现在气体、液体、泥浆等不同流体中。

(编辑:admin)

标签:公务员考试常识 行政能力倾向测验 行测常识
 
相关阅读:
行测2024李梦娇公考百度网盘精华资料题库科技知识
行测2024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试题卷答案
行测2024多省联考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常识判断试题及答
行测2024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考点预测:群众路线为什么是生命
行测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1000问: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
行测2024公务员考试常识海量题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