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3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3江苏某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真题
2014/1/2 11:22:31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时政百分网整理,2013江苏某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真题。内容提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请你就如何对待“国学热”现象,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70分)

2013江苏某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真题
 
一、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下列给定材料,然后按照给定材料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2.请在指定的答题纸答题,在其他地方答题一律无效。
3.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
 
二、给定资料

1.随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相继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或者国学班,“国学热”现象引起了学术领域和社会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与“国学热”的方兴未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学子们对于国学却充满无知和排斥。“国学热”在现实中遭遇了国学“无用论”。
近日,记者走访广州各大高校后发现,不少大学生对于国学的认识相当贫乏。很多学生认为,国学并不实用,学习国学“太奢侈”了。平时关注得不多,我不了解国学具体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四大名著我倒是都看过,但唐诗宋词就没有耐心看。”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研究生毛艺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对国学概念认识比较模糊,可能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文化精神,还有音乐等等吧。”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管理系研究生张伟坤说,“就我的观察,身边的同学对国学普遍没什么了解,只有学这个专业的比较感兴趣。”学古代文学的常毅是张伟坤所认为的对国学“感兴趣”的少数大学生之一。常毅无奈地告诉记者,身边的同学,如果不是学文学专业的一般都不会对国学感兴趣,他们觉得看现代的东西比较有趣。现在的年轻人为了找到好工作,提高自身竞争力,都只看《细节决定成败》这类“实用”的书。

2.据新华网消息,2006年7月28日,国学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出现在新浪网博客圈,汤一介、庞朴、余敦康、李学勤等百余学者同时加盟。
这一在新浪网开通的博客圈定名为“乾元国学博客圈”,由来自全国30多所重点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国学界一线学者组成。
据新浪网博客负责人介绍,与博客比较而言,博客圈更强调群体性。它通过网络技术把关注相同主题的众多网友联结成为一个互动的整体。“乾元国学博客圈”在试运营的10余天内,网友点击率已达到数十万次。据北京大学哲学系负责人介绍,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技术结合,可使国学走出课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方便自由地向社会传播。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国学爱好者提供了互动交流平台,为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的“国学热”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蕴藏着治世之道与管理智慧。

3.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长、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国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复兴国学一要复兴国学的精神,复兴中华民族的美德,这是我们本民族的‘脊梁’,没有了‘脊梁’,我们如何能站立于世界之林?二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过去我们曾经过分重视向西方学习,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就全社会而言,民族文化丢弃得太多、太快,我们不能成为‘数典忘祖’的一代。”提倡复兴国学不是盲目地复古,而是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程国赋说,比如对待清代以考据为主的乾嘉学派,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实证精神,借鉴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吸纳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攻读圣贤书”、不关注现实的做法则不能苟同。在提倡国学、诵读经书、诗词的同时,也要关注现实,做到古今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

4.从200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出版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丛书中知道,有一个“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的机构,他们发起了一个称之为“经典诵读工程”,并出版了包括《四书》、《五经》等在内的这套丛书,从书的版权页上看,该书很受欢迎,出版一年之内三次重印。2005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报道: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组织,备受海内外人士和社会舆论关注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日前举行了开学典礼暨揭牌仪式,此次招生两个班,计58名学生,采取6年制的本硕连读学制,主要课程有“元典研读”、“国学概论”、“***汉学研究”等。2005年11月20日《北京青年报》报道:11月19日,北京大学“乾元国学教室”正式开课,学员中大多数为企业界、银行界的成功人士和一部分政府官员,计40人,进行为期一年的国学精粹学习,课程包括《四书》、《道德经》、《庄子》、《周易》、《坛经》等。一年届满还可以升入二年级,课程还有《诗经》、《论语》、《史记》、《资治通鉴》,以及佛教、道教、阴阳家等。看来,这个“国学热”,还可能继续升温,大有方兴未艾之势。

5.王顾佐在2005年6月24日《江南时报》上撰文说,他网上看到一份“国学修养调查”,开头就说:“‘国学’这个词最近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那么,您知道国学到底是一门什么学问吗?学者们达成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调查一共设置十七个问题。看过之后,我对调查者所谓的“国学修养”,一点不敢恭维。
不敢恭维的主要原因,是问卷题意不明。由于题意不明会让人对国学产生种种误解。比如第十七题,“您认为下面哪些措施最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答案从“增加小学、中学、大学的国学必须课程”、“高考设立国学修养综合试卷(包括文史哲和地理)”、“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大力推广‘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定期搞包括港澳台和***华人在内的‘中华国学知识’大赛”、“整理出版经典的中华古籍,价格优惠让人人都买得起”当中选择一个。给人误解之二,国学修养就是去参加“古诗文经典诵读班”,就是举办“‘中华国学知识’大赛”。这是弘扬国学,还是苦心炒作?简直莫名其妙。
最糟糕的是,题意不明还会让人觉得国学其实就是一种大杂烩。请看第九题,“请在下列观点中,选出您最认同的?”答案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君子交往主要是讲道德,礼义,和小人交往就只能讲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君子故穷(君子能够固守贫困,不做小人)’、‘人之初,性本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或者‘以上每句我都不认同’”当中选择,可以多选。这里罗列的若干观点,明明白白有对有错,有精华有糟粕。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全部堆在一起,只能让人觉得国学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是在糟蹋国学。国学的工作,有传承,更重扬弃。怎么会变成一种莫名其妙的大杂烩呢?是不是调查者心中的“国学”就是这么一堆乱七八糟的破烂货?有的意思讲错了。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根本不是说和君子交往如何如何、和小人交往又如何如何。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说这两句的大意,是“君子所了解的在义,小人所了解的在利”。义利之辨在儒家学说当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容不得半点含糊。连起码的句子意思都说不明白,甚至说错了,这种调查价值究竟何在,也就不言可知。

6.大约从2002年9月开始,云南大学附中的学生每天清晨利用早读时间,诵读古典诗文,以激励学生的学习斗志。
2005年10月29日,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正式开课。据悉,创办者的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其实,在中国大陆,民间早已悄然兴起读“经”之风,截至2005年底,中国已有700万个家庭、70多个城市的少年儿童加入诵读儒家经典的行列。深圳行政学院提前退休教师蒋庆主持编辑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系统地提出以背诵为主的教学方法。

7.目前,“国学热”引发了新的少儿“读经热”,各种古典经书被搬上中小学的课堂,但是,一些专家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袁伟时认为,现在将农业经济时代的蒙学教材,例如《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用来教育孩子,会束缚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这些古代蒙学教材中所推崇的理念不利于孩子独立个性和怀疑精神的培养。强迫孩子读经,死记硬背,也是与现代教育格格不入的。复兴国学,不一定要让孩子熟读经书,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程国赋认为,目前可着眼于我们现今的教育体制,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实施不同的国学教育。比如,在中小学阶段,把国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爱国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编印《国学基础》或《国学入门》等教材,组织国学竞赛、讲座,使中小学生在身心发育的同时,具备较良好的国学素质,打下较好的国学根底。在大学阶段,可以设立国学班、国学所、国学研究中心、国学院等多种形式,加强国学的教学与研究。
袁伟时认为,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学术领域中世界与本土的关系,在全球化时代,学术也是全球化的。我们不但在科学技术领域不应重复批判爱因斯坦、建设“中国式的物理学”之类的荒唐,就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要有在世界学术舞台上自由交流、自由讨论的素养,力戒民族主义之类的意识形态喧嚣。袁先生对“甲申文化宣言”也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传承固有的优秀文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和尊重知识的环境,让具有原创力的当代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能够脱颖而出,这才是中国文化的唯一的出路。否定“国学热”的人中还有更极端的表示:“国学如果在当下中国兴盛起来,才是不正常的,值得反思的事情。”

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关心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以研究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文化》、《国学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道家文化研究》、《学人》、《原学》、《原道》、《东方文化》、《学术思潮评论》等刊物先后问世。整理和出版的传统文化典籍应有尽有,无论从数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生广泛影响的丛书有《国学丛书》、《国学大师丛书》、《现代新儒家辑要丛书》、《现代新儒家研究》丛书等等。《四库全书》还被刻录成光盘出版。再加上为数众多的大学学术刊物和社会科学类刊物都连篇累牍地刊发此类文章,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浪蔚为大观。“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文化书院”等全国学术团体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继成立,并发生广泛的影响;每年的孔子诞辰日,不少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国际召开。

9.国内关于国学问题的激烈讨论,惊动了正在英国接受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金大侠。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国学研究有很浓厚的兴趣,他支持“复兴国学”(见6月29日《环球时报》)。金大侠长期居住在香港这个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早年还曾经在美国耶鲁大学修读,但他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在传播国学方面作出别人难以企及的贡献。他的经历和成就证明:深厚的国学素养和以西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明,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是相辅相成的。

10.康晓光认为,最近几年的趋势是,在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出现了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推进。中央党校一位专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执政党来看,高层的文化意识是越来越强的,这从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有明显表现,“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等对古典诗词的经常引用中,我们可以感受新一届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问题学专家胡星斗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在重建价值观的过程中恢复传统是重要的方法,努力弘扬本土文化有非常现实的功用性。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也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讲到,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普遍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时候,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又在呼吁,要从中华文化中获取西方文化继续发展的营养。因此,“做人”和“做事”、“伦理”和“法理”的文化是可以互补的,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也是可以互相吸取的。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这显然是片面甚至不公正的。

11.2005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56年纪念日,作为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核心内容,祭孔大典首次由民间活动转为官方主导,即所谓“公祭”。9月28日,曲阜市市长诵读祭文,献花篮,之后孔、孟、颜、曾后人及教师、***华人、境外人士等代表团分别向孔子像敬献花篮,拜祭“万世师表”。此前曲阜祭孔,都由民间承办,当地政府介入则为建国后第一次。
10月22日,又有甲申年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在株洲炎陵县炎帝陵举行,县政府参与并主持;北京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欲联手打造中国首个“国学文化社区”,继而又有报载山东济宁政府支持将兴建一座“中华文化标志城”。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话,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12.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时指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4年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2005年9月14日,“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揭幕仪式在纽约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刘碧伟等出席了揭幕仪式。为***的孔子学院揭幕,对于中国的驻外大使来说,并不是今年新增加的一项外事活动。从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以来,全球已经建成了26所孔子学院。9月,由复旦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合作创办的北欧孔子学院在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和酝酿之后,已经正式招生。复旦大学副教授李茂被派往这座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任教,对此他十分自豪。李茂说,由于师资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原本只计划招生20人,而实际上报名的有300多人。

13.港台地区文化保守主义即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钱穆等人,他们以“反省中国文化生命,重开中国哲学之途径”为一生职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续人和传播者。他们及其弟子执著地在中国传统儒学的领域里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促进了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影响遍及北美、英、欧陆、日、韩、新、澳洲等地。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著作和主张也开始在大陆大量出版和广为流传,没几年时间,大陆学者对港台新儒学的学习和研究就蔚然成风。两岸三地互相应和,很快掀起一股“中国文化热”,随着研究和传播的不断扩展,“中国文化热”直奔主题,转向“国学热”,并且不断嬗变升级。可以说,现代新儒家的影响主要不在他们的著作和思想在大陆刊布,以及大陆学者对港台新儒学的学术研究,而在于这种文化交流活动本身成为大陆“国学热”的铺垫和基础,引发了“国学热”的急剧高涨。

14.上世纪初,“国学”一词,连同“国粹”一词由当时旅日学者邓实、黄节等人,从日本引进中国。日本学者提倡国粹、国学,矛头是对准明治维新时政府的“欧化”政策的,带有明显的保守色彩。在中国,国粹、国学得到提倡,也同样是反对“欧化”的。那么,什么是“国学”呢?当时,章太炎、黄节、邓实等国学的提倡者们,存在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界说:一是指一国所有之学;二是指先秦诸子之学;三是指孔子之儒学。界定的范围实是指古学。所以,有时他们也用“复兴古学”来概括。提倡国学和国粹,实际上都是指“复兴古学”。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根深蒂固。因此,当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根本得到提倡时,尽管对“国学”的含义有许多不同意见,“国学”还是被许多人所认同。
网友古陶客认为,国学是另一场文化启蒙。他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巨大灾难,使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化反思成为思想主流。在西方文化不可置疑的优越性前,中华文化进行了一百年的严厉自剖。然而,“五四”以后,一些人每当提起传统,便有一种羞怯的神色,使用的是讥嘲的口吻。 

15.陈寅恪预言: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华文化全盘否定的激情方式,将对日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埋下深层隐患。只有当我们全面经历了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全球化的痛快洗礼,被带到一个追求极限增长几至末途、物欲至上、生态毁灭的时代,我们才有机会停住一个世纪的匆匆脚步,回头打量一下这个地球上的另一些文化,思量它们所可能蕴含的合理性。
正是这样的背景,构成了以国学复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热的深层逻辑。去年的《甲申文化宣言》,呼吁重新发现中华文化对于当今世界所可能具备的独一无二的价值。然而一百年已足够在我们与自己的传统之间打上厚厚的一堵墙;一个世纪的隔膜,足以造成许多中国人对于母国文化的深层误解。将国学误认为是儒学,便是其中一例。有人认为今天中国的小学生只看好莱坞大片而不知道屈原、司马迁是谁,这并不值得忧虑而“实在是正常的现象”,那么,我想说的是:也许我们今天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比鸦片战争更为可怕——它正在从深层瓦解中国知识界的核心价值。一百年来经历的是自卑,而今天,我们看到了自卑的后果:对于自身文化的淡漠。一百年前中国人用西方文化启蒙了自己;一百年后,当我们发现后代对于祖先创造的文化有如隔世的陌生时,另一场文化启蒙是否应当开始了?

16.国学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的作用,的确是个大问题,也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文化自觉”(费孝通语),我们就会忽视传统的现代化转换问题。应该看到,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代化不可能凭空产生,任何一种现代化都离不开传统;另一方面,现代化本身即意味着对传统的否定、变革和超越,这是一个“二律背反”,是一个令人头疼的悖论。我们似乎遇上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现在碰到的问题从本质上说,也是由于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回归”。但这种回复,不是简单的回归,应该是在更高意义上的“回复”,也只有这样,传统才能得以再生,现代化才能得以完成。因此,如何使国学现代化,是当代中国人面临的根本问题。

17.“文化创新”此语世俗普遍使用,却没被理解透彻。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文化热”和“国学热”中,被世人誉为国学大师的张岱年先生提出自己的“文化综合创新论”。他认为,创新决不是传统文化的断裂,而是优良传统的继续和发展,综合中西文化之长,融合中西文化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创新。他还说,“综合创新论”要求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古代文化以及近代文化,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全部成就,同时更要发挥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奥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建立新的文化体系。这一任务是巨大而艰难的,然而前途是光明的。具体说来,所谓“综合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中西文化的综合,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二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不同学派的综合,包括儒、墨、道、法各家合理思想的综合以及宋元明清以来理学和反理学思想的综合。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结合与创新。

18.有专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新一轮“国学热”浪潮?中国人的“国学情结”为何长存不衰?在我们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不由得想起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韦伯热”,那时许多文人学者开始热衷于研究和传播韦伯的思想。韦伯是20世纪初德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写的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风靡全球。韦伯在书中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近代资本主义仅仅出现在西方,而没有在其它文明中出现呢?他的回答是: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彻底摒弃了基督教的古老箴言“同尘世分离”,也摒弃了出世的禁欲主义、苦行僧生活方式,而代之以诚实、信用、守时、谦卑、勤劳、节俭等入世的禁欲主义德行。新教徒们认为,作为世俗生活的经济活动是一种“成圣”的劳动,是上帝赋予人类的“天职”,他们通过劳动获得的财富是为了荣耀上帝,而非仅仅为了自己享用,因此富有者是值得尊崇的。就这样,在新教徒把追求财富的世俗活动当作自己的“天职”的同时,宗教伦理和世俗伦理就合二为一了,工人和企业家在复杂的经济行为中获得了共同的伦理基础和精神动力。韦伯认为正是“天职”观念营造了一种新的群体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并由此铸就了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带来了西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人为什么会对韦伯关于西方社会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变化的思想发生浓厚的兴趣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港台及内地的华人学者看来,20世纪中期开始,同在儒家文化圈中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也得益于一种群体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那就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东亚价值观”。或者说,东亚主要国家和区域经济腾飞的精神动力在于儒家伦理。西方国家的发展得益于新教伦理,中国要发展,是不是也应该重振儒家伦理或者“东亚价值观”?而重振研究儒家伦理精神,必然扩展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学”全面深入的探究。


19.不少人认为,目前出现的国学热,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表达的是国学亟待普及的诉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叶君远教授认为,国学的普及应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精神的研修,国学不是凝固的、僵化的,需要研究、发掘;另一种是利用各种手段,借助现代化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并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不妨通俗化。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鸣教授认为,利用现代手段传播国学是一种很好的创意,是普及推广国学的一种好途径。历史上不乏易中天“品三国”这样的例子。国学的普及不能仅靠经院式的教育,而应当多元化,从内容到手段都应当多样化。
但专家学者同时指出,目前国学热里透着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国学有被庸俗化的危险。一些人看到国学“畅销”,七拼八凑一些东西,也冠以国学之名,把国学当成了一个筐,这就会使国学庸俗化,既有悖学术精神,也不利于文化建设。有的专门面向企业家的“国学班”,收费昂贵,远离百姓,远离了大众教育,变成了一种“玩票式”国学。凡此种种,都会使国学教育背离初衷,成为“伪国学”。

20.清华大学外语系崔刚教授刚从剑桥大学访问归来。通过对欧洲一些大学和知识界的了解,他深深感到,如今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感兴趣。剑桥大学的一位副校长特意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裴仕琳”。崔刚说,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去解决。如何能让中国的青少年领略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如何在世界上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华文明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正是国学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国学热是件好事,可以说是对民族文化遭受冷落的反思。”
但是,目前国学热中有一种复古倾向,值得警惕。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认为,如何与时俱进关系着国学的未来。“如果传统国学和现代文化的创造结合得不够,也就谈不上以新的观点去看待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既要为在全球创办百所孔子学院而感到自豪,又要鼓励国人学习外语,要求学生除母语外,外语也能达到一定水平。当今欧美各国都在加强母语之外的第二甚至第三语言的学习,为多元文化的沟通和共处做准备。
崔刚教授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说,如今的年轻人,既要重视外语,又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失去与多元文化交流的根基。
专家们认为,国学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的,并且是通过开放吸收与努力借鉴多种文化来“强身健体”才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因此,我们今天所提文明复兴不是简单的文化“回归”,倒退复古或者盲目排外都不可能真正地弘扬国学。
 
三、作答要求
1.假如你是学校机关一名工作人员司马××,请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概述对待“国学热”的两种不同态度,提交本部门领导审阅。要求:概括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0分)
 
2.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请你就如何对待“国学热”现象,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70分)
 


评分参考

 
 
1.本题分两部分评分。
(1)行文格式。
应符合汇报材料的一般要求,即:
①有抬头(如“××领导”、“×××”等)。(2分)
②有起始段落。(如:“现将上述材料反映出的问题概括归总如下,请审阅。”)(2分)
(注意:如果应试者将起始段落的内容放在全文的结束语位置,写成“以上是……,请审阅。”也视为正确。)
③有落款(如“司马××”/“××××年×月×日”)。(2分)
(2)汇报内容。
对“国学热”持支持态度的人们认为,国学是中华文明之根。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民族意识的自觉性,建设现代新文化,就必须重振国学。通过了解国学,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增加民族认同感意义深远。对儿童进行基本的国学教育,对保护优秀传统、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是十分迫切的要求。(12分)
对“国学热”持反对态度的人们指出,当前的“国学热”却是不应该肯定的,而且应该加以批判。鼓吹“重振国学”和“读经”的人们,其根本问题是过分夸大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而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希望通过复兴国学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则是不现实的。因此,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12分)
2.略。

(编辑:admin)

标签:2013 江苏 事业单位 考试 申论 真题
 
相关阅读:
专业知识2025事业单位考试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真题
历年真题2025事业单位历年考试真题库答案
综合素质2025事业单位考试综合知识题库答案解析
面试2024年4月21日广西自治区公务员A、B、C类结构化面试真
其他2025事业单位考试公基常识积累:古代工程建设|考点资料
申论申论考试的测试效度是什么|申论命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