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3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申论中答好综合分析理解类试题技巧
2020/7/14 8:42:27     公务员考试招聘网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最新公务员申论技巧。

申论中答好综合分析理解类试题技巧
分析理解类试题,是指在申论考试中要求我们分析问题、原因、目的、意义、经验、做法,谈启示、见解、看法、意见,理解和解释一个词语、句子、观点等类型的试题。比如下边四种都是分析理解类试题:(1)2013年国考试题A卷的第一题:“给定资料2”中的文章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见解。(2)2013年国考试题B卷的第一题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继承和弘扬,谈谈“给定资料1—3”对做好这方面工作有哪些启示。(3)2013年国考试题B卷第三题:结合“给定资料7”,指出法国在保护本国文化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4)2012年国考试题A卷第二题:“给定资料5”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进行了一场讨论。请根据“给定资料”,反驳网民A的观点。
从2007年国考开始,分析理解类试题正是列入申论考试的行列,这几年来是每年必出,且题型、题量、分值变化很快,与其他类型试题(概括、对策建议)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与实用文体的结合更是近两年来出题的重点。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申论考试大纲每年都提到综合分析能力,指出“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观点和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和评价。”
申论考试大纲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规定有三个要点:(1)分析和归纳;(2)多角度思考;(3)合理的推断和评价。我们在作答综合分析类试题时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如果我们单从考试角度来看,申论应该包括三个能力:阅读理解给定资料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试题作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是读懂、理解了给定资料之后,作答之前这一中间过程的能力。所以说,我们不仅要重视分析理解类试题的作答,更要重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没有综合分析能力,是答不好申论的,反过来讲,要答好申论首先要答好分析理解类试题。
一、分析类试题的主要题型
从近几年申论考试的情况来看,总体上分析理解类试题有七种题型。
1.第一种题型:分析启示。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资料进行分析理解,指出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比如,2010年国考试题A卷:依据给定资料,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再比如,2008年国考试题:请根据给定资料9、1,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
2.第二种题型:分析心态。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中提到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态进行分析。
比如,2009年国考试题第二题的第1问: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3.第三种题型:分析含义。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或一个观点进行分析理解,指出它们的含义。
比如,2007年国考试题第三题的第1问:给定材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做法的目的和意义。
再比如,2008年国考试题第三题的第1问:“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民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
再比如,2010年国考试题A卷第一题的第2问“给定资料3”中,环保专家认为“兵库县堪称环保错位’的典型。”请结合资料内容,对“环保错位”的实质进行阐释。
再比如,2011年国考试题B卷第一题的第2问:根据“给定资料4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
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4.第四种题型:分析见解。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中的一个观点、口号等进行分析理解,谈出看法和见解,或作出答复。
比如,2007年国考试题的第二题:“给定资料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
“给定材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
再比如,2008年国考试题第三题的第2问:“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
再比如,2009年国考试题第二题的第2问:“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再比如,2009年国考试题第三题的第1问:“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
再比如,2013年国考试题A卷的第一题:“给定资料2中的文章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长城、故宫还重要的财富。”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见解。
5.第五种题型:分析问题。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中出现的某个或某些问题进行分析理解,认清问题实质或给出结论性的意见。
比如,2011年秋季联考试题:根据“给定资料79”,请你分析张悟本事件折射出哪些现实问题?
再比如,2012年安徽省考试题:请就“给定资料6”中民生服务调查的情况,分析其说明的问题,给出结论性意见。
6.第六种题型:分析原因。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中反映的某一现象(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比如,2011年广东省考试题:请根据“给定资料6”,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分析说明“张海超”事件中职业病诊断难的主要原因。
再比如,2011年吉林省考试题:以广州、成都上榜城市为例,分析影响评选幸福城市的主要因素。再比如,2012年江苏省考试题:分析“给定资料2”,请你指出导致村干部“求人办事”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7.第七种题型:融合型试题。从近两年申论设题趋势来看,所设的题目已不再单纯地只考某一类型题,更多的是多种类型题相融合。对于综合分析类试题,往往与概括类试题相融合,通过实用性的文字表达来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比如,2013年国考试题A卷第二题:我国有不少地区在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果你是某市负责地方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员,请认真阅读“给定资料3”,概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这道试题就是概括类试题和综合分析类试题的融合,在一道题内既考查概括能力,也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再比如,2013年国考试题B卷的第四题:假如你是H县文化局干部,要在有村官和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班上做一次关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讲座,结合“给定资料8”中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应该重点讲几方面的内容?这道题是综合分析类试题和对策建议类试题的融合,让考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应该如何做好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工作。
再比如,2012年国考试题A卷的写编者按,B卷的写宣传稿;或者是2013年国考试题A卷的写示范性讲解稿、为网站写介绍鹤溪缸窑的短文,都是综合分析类试题和应用类试题的融合,必须要靠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答好这些试题。
二、作答分析理解类试题的基本要求
分析理解类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法,题目要求不同,答法也不尽相同。答好答坏直接取决于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但我们所要讲的是,作答这类试题有哪些要求,要达到什么标准、注意哪些事项,等等。归纳起来,作答分析理解类试题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有高度。公务员是管理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其职业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所以分析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讲政治、有高度。作答时要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新、和谐、民生、发展、改革、稳定等主流思想进行分析,牢牢把握时代主题,牢牢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
比如,2008年国考试题第二题,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启示。
我们是这样答的:搞好水电开发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妥善处理好项目收益中国家利益和百姓利益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移民问题和当地群众就业问题,畅通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维护好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利益。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开发的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注重长远发展,推动水电项目、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这份作答的内容就很有高度。当前,时代的主题就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这份作答从这两方面入手符合启示的内在要求。要知道,“启示”的词语释义是“启发指示,有所领悟”,是高于资料的启发和领悟。实际上“给定资料9、10”主要就是从这两方面谈的,一是如何解决好群众利益,二是如何搞好发展。这份作答既符合题目要求,又符合当前政治形势,有一定的高度。
第二,有逻辑。综合分析是一个思维行进的过程,思维行进必须要有逻辑性,评卷老师通过看作答的逻辑性就能准确地推断出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也是分析理解类试题出题的目的所在和近几年这类试题增加的原因所在。所以,我们在作答分析理解类试题时一定要做到逻辑顺序清晰、严谨。
比如,2009年国考试题第二题第1问: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我们是这样答的:林老板的心态是,既不想进行产业转移,也不想走出低端化生存,迈向高端发展之路。他想维持现状,维持既有利益。他认为这种赔钱的不利局面会过去,即使不转移,企业仍有可能像以前一样继续发展。这种心态是保守的,不思上进的,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没有看到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依然存有幻想。这种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在产业转移工作中,中小企业主因缺乏开创意识和应对危机能力会成为阻力,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扶持好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他们应对危机,进而推动产业升级。
这份作答的内容逻辑性就很强。先指出林老板的心态不想怎么样;然后又指出他想怎么样;接着又谈他认为怎么样(这是他的观点,这句话是说他为什么“不想这样想那样”);再下来是评价他的心态,指出这种心态的性质,对心态进行定性;最后答出这种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字数不多,步步深入,逻辑性很强。
第三,有条理。作答分析理解类试题一定要有条理,使作答内容层次清晰,条理清楚,不能乱七八糟地答一堆。条理是形式上的,但对于申论考试(包括一切考场应试)形式比内容重要。条理不清楚,内容会大打折扣,本来应给10分的连8分都给不上;条理清楚,内容上差一些也可能多得一些分。
比如,2007年山东省考试题的第三题:“根据材料3”里的数据进行归纳性述要,并结合自己所知道的事例说明影响个人捐助的社会因素。
我们是这样作答的:
(1)社会收入因素。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总体上还没有进入小康社会,捐赠事业在国内发展还较为缓慢。
(2)社会文化因素。我国尚没有形成捐赠文化,人们对捐赠的意义认识不高,捐赠的文化氛围不浓。有个别人不但自己不积极捐赠,而且对他人捐赠猜疑、嘲笑,嗤之以鼻
(3)社会诚信因素。我国社会诚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对一些求助信息,特别是个人网络捐助信息缺乏信任,加之社会上一些道德缺失的人利用募捐进行诈骗活动,并屡屡得逞,使人们对捐助特别是网络捐赠丧失了信心。
(4)社会法制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规范保护和促进捐助活动规定不到位,法制不完备,限制了捐赠事业的发展。
(5)慈善机构体制因素。我国慈善机构发展缓慢,不规范,缺乏监管。民间慈善活动具有乡里情结和亲族情节,导致了慈善事业封闭性和内敛性,与现代慈善业的社会化、开放性、广泛性、公平公正等基本特征不符。
这份作答层次就很清楚,分别从社会上的收入文化、诚信、法制、体制等因素答起,并且在段落小标题中均体现了“社会”和“因素”这两个题目要求的关键词,使作答更加符合题目要求。
第四,要全面。分析问题一定要全面,要把各个方面、各种可能都分析到。实际上,人的思想和学识经验是不同的,所谓“全”只是相对的我们所要做的是,让自己的作答在思维范围上、层次上让评卷老师感到全。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比如,看问题,你要既看到好的一面,又看到不好的一面;既看到当前,又看到长远;既从国际看,又从国内看;既从全国看,又从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看。比如,分析原因,或从主观上、客观上分析,或从内因、外因上分析,或从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分析,或从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思想上等方面分析。
第五,要深刻。要想使自己的分数比别人高,作答就一定要比别人深刻,别人想到的层面你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层面你也想到了,只有这样才能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大家要注意到,2009年国考申论的第四题(综合论述题)在题目要求中明确指出“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所以,大家在作答时一定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作答内容更加深刻。
比如,2009年国考试题第二题的第2问:“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我们是这样作答的:
这种观点没有道理。粮食作为基础性产品,价格涨跌牵一发而动全身。粮食价格即使是微小的涨幅,也会导致下游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粮食上涨的几毛钱,反映到国民经济中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不只是购粮需要多支付的那几毛钱,很可能是在购买其他产品时要多支付几倍、几十倍的价钱。再者,如果单纯提高粮食价格而不降低种粮成本,不解决卖粮难等一系列问题,农民种粮还是不能增收。就我国目前而言,种粮农民是低收入群体的主体,所以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仍然很大。“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粮食价格一头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头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粮食价格应该稳定在一个合理水平上,既不能大涨也不能大跌。
这份作答围绕着“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谈见解,层层深入,作答得非常深刻。作答先是说明粮食价格不能随便上涨,上涨会引起其他产品价格上涨。接着又说明对低收入群体影响不只是多支付粮价上涨的那几个钱,还影响购买其他产品,直接驳倒了“提高粮食价格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这一观点然后又用反证法,表明即使提高粮食价格,也对低收入群体影响很大。这里有一句分析得很恰当的话就是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指出种粮农民是我国低收入群体的主体,这是正确的。我国的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是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而我国13亿人口中,有8亿是农民。尽管城市中也有一些低收入群体,但其主体却是农民。这一句话,既达到了“分析恰当”的要求,又给评卷老师一个很好的印象,这位考生能从国情实际出发来考虑问题,真是既着眼大局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立足实际,从实情出发脚踏实地。最后,答出自己的见解,阐明对粮价上涨的看法。
第六,要实际。作答分析理解类试题,不要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不顾现实情况和资料内容,随意理解,随意发挥,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作答。
比如,2007年国考试题第二题:“给定资料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材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
我们是这样答的:
一看土地复垦量,整治了多少空心村、废弃地。二看土地使用规划是否科学合理。三看是否进行了水土流失的防范。四看是否实现了土地的占补平衡。五看是否挖掘了土地使用的潜力。六看土地利用是否保证了60%以下是存量土地。七看是否防止了土地资源退化以及是否提高土地质量和生成潜力。八看是否防止了土壤污染和水质化。
这份作答通过“八看”来评价“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八条标准很切合实际。对于管理者来说,就可以以此来判断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是否对土地进行了持续利用;对于被管理者来说,也可以以此为标准来进行土地利用,知道哪些行为是政府允许和鼓励的,哪些行为是政府禁止和反对的。这个评价体系很实际,很有实用价值。

(编辑:admin)

标签:申论综合分析题技巧 申论写作 申论技巧
 
相关阅读:
申论申论范文写作素材故事积累
申论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素材故事积累:周处
申论2025国考申论范文策论文:数字经济与平台经济创新发展
申论2024公考申论写作素材:如何培养乡村人才
申论2024公考申论写作素材框架总结名言警句
申论2024公考申论写作名段佳句背诵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