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4月2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3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公务员考试宋辽金元历史常识汇总
2020/6/11 8:47:35     公务员考试招聘网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最新公务员常识汇总。

公务员考试宋辽金元历史常识汇总
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
1.宋朝建立(一般)
陈桥兵变: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释发动的兵变。后周显德七年(960),禁军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为名,领兵出征。大军刚刚开出开封,军队在陈桥驿发生哗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回师开封,周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国号宋,史称北宋。
2.宋朝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及其影响(重要)
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的教训,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
安”,从行政权、兵权、政权、司法权等方面改革,全面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改革。
①机构分权加强皇帝集权。宋初中央政权在形式上沿袭唐朝制度,但也有重大改革。
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为了分割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也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宰执办公地点为“中书门下”,仅负责行政设置枢密院,最高军事首脑为枢密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设三司,为最高财政机构,称“计省”,分管盐铁、户部、度支三部,长官为三司使,也称“计相”。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置速官,进一步牵制相权
②州府军监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由于不同职能而设置的府、军、监,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同时,设立州通判来牵制知州,地方所发文书知州与通判同时签署才生效。这样的机构设置,中央可以完全控制地方行政、军政、财政、司法。地方节度使不再兼领支郡,州长官必须以文臣充当,杜绝了地方武装割据。
③官、职、差遣制度。北宋实行官称和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两个头衔。“官”指寄禄官,如尚书、侍郎,只是一种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差”则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提举、提点、监等字,以示差遣,如知县、参知政事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造,也可依阶领取俸;而差造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这也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④监司制度。宋初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简称“漕臣”)、提点刑狱司(简称“宪臣”)、安抚司(简称“帅臣”)、提举常平司(简称“仓臣”)四司,四可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为中央派出机构。中央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以加强控制。
(2)军事改革。
①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解除武将兵权。961年,武将出身的宋太祖深知兵权的重要性,专门召集酒宴,“劝”大将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大将们在利诱胁迫之下,不得不交出了兵权,和平实现了军权的过渡,史称“杯酒释兵权”。
②改革禁军制度。916年,宋太祖先后取消了殿前都点检和殿前副都点检的禁军职位。禁军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三衙,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而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三帅有统兵权但无发兵权。枢密院负责军务,调兵遣将,直接对皇帝负责,有发兵权没有统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分别向皇帝负责,有效防止武将专权。若有军事行动,统兵将领大多临时委派。
常师”,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成法”。
③“更戍法”。宋朝军队实行“更戍法”,驻地几年一变,统兵将领也随之更换,“兵无常帅,帅无④“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北宋军队分四种:禁军、厢军、乡兵和番兵。禁军是中央正规军,由壮丁充任,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待遇优厚,是北宋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招募的地方兵,负责本地防守。番兵由边区少数民族组成,驻扎边地。禁军兵力部署一半驻京师,一半守各地,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3)财政改革:宋太祖建立由中央控制的财政制度,之后不断完善,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地方政府的财权大大削弱。
(4)司法改革:在各路设置提点刑狱主掌司法,严格法制,并规定死刑必须申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大权收归中央。
宋初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弊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行政权力集中,使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职责不清,互相掣肘;军权集中,导致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武装更是不堪一击;财权集中,导致地方财政拮据。这些措施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思路点拨】面对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和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替的教训,北宋建国之初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上全面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其弊端也导致了北宋后来的种种政治和社会问题。此部分内容可以与前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种种措施进行必要的联系和对比。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一般)
(1)三二积。宋仁宗时,北宋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政治方面出现冗官、冗兵、冗费(三元)现象。冗官问题是由于北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用了分权的方法,导致各级机构重叠,官吏人数大增。科举规模的扩大,恩荫制度也导致大批高官的子弟、亲戚进入官场。冗兵问题是由“养兵政策”造成的,北宋政府为了防止破产农民铤而走险,每逢荒年,便把成千上万的流亡农民招募为禁军或厢军,由此组成的军队,素质低下。冗费问题主要是由冗官、冗兵造成,北宋对官吏和军士的待遇优厚,政府财政开支很大,冗官、冗兵日益严重,财政开支猛增。同时,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失败,每年输巨额岁币。而三冗问题造成了国家财政的“积贫”,对外战争的“积弱”。这是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2)土地兼并与赋役繁重宋代的户籍,一般叫作“五等版籍”,每逢闰年修造一次,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宋朝的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指无地面耕种地土地的户,有减免赋悦特权。主户指占有土并交纳域税的人,分官户、民户,民户按土地的多少分五等。一二等户土地田亩多,又称上户;三等户称中户四五等户的田地产业少,称下户。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其中官户和民户中的一、二、三等户不足百分之十却占有全国耕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北宋的税沿用唐代两税法,即田税,夏秋两季征收。此外,还有杂变之赋和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即各种名目的杂税;丁口之赋,即以身丁为对象的税。在纳税时,又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税等外盘。
为了防御辽和西夏,北宋在北部和西北的边境上屯驻有大量的军队,需要大量的粮饷,因此规定河北、河东和陕西等路的纳税户都要把秋税谷物送到沿边的城镇中去,人畜盘费全需自备,叫作支移在没有支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田赋数量每斗加纳“道里脚费”。折变是宋赋税从原征财物政征其他财物的措施。北宋政府规定,夏税输钱,秋税输米。但官府找借口有时以钱折麦,有时又将麦折钱;有时以钱折绢,有时又将绢折钱,称为折变。一折变的结果是,纳税户的负担被加重了几倍。在赋税之外,还有徭役、差役负担。差役也叫职役,是主户轮流到政府部门服劳役,共名繁多。
(3)庆历新政:为了应对日益严雨的危机,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在富弼、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十事》奏,改革弊政。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桑、修武备、减徭役、恩信、重命令等十条改革措施,仁宗下诏改革,但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地主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以结党营私废黜皇帝来诬范仲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富河、欧阳修等先后被贬官,新政宣布撤销,史称“庆历新政”。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2.王安石变法(重要)
(1)背景:庆历新政失败,北宋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1058年,王安石呈《上仁宗
皇帝言事书》(又称“万言书”),指出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必须变法,提出了具体设
想。“万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又上了《本朝百年无事子》,强调变法迫切性。熙宁二年(106),神宗决心变法,以王安石为多知政事,设
立变法机关“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推行了一系列新法。熙宁三年年底,王安石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一步改革。
(2)内容:王安石变法是以“强兵为宗旨,主要内容可分为理财、整车和育才三大类
理财:①均输法,即为改变原各路转运使经济信息不灵,各地产品供求失调的弊端,命各路转运使全面了解各地产品的供销情况和京师需求情况,有计划、有选择地“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这一条保证了京师的正常供应和市场的稳定,限制了商人投机倒把,也可节省国家的开支,减轻人民运输劳役负担。
青苗法,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各地方政府于每年正月和五月两次贷钱谷给农村主户,按户等高低规定借贷数目。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当时民间的利息很高,一年以五分利为常,甚至有超过两倍到三倍的。此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刺,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政府也因此获得利息收入。
③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湖、河、沟、堤之类,凡与当地农业有关,需要兴修、疏的,均由政府计其工费用,令受利人户按户等高下出工、出资兴修。水利资源、设施为豪强初占者,必须重新疏通公用。
役法,也称免役法,即将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方法,改由州县政府出钱人充役。募役所需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高下分担,称“免役钱”。原先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僧道户和不服差役的城上五等场郭户、农村的未成丁户单丁户、女户等,也须按户等纳相当同等民户所纳钱的半数,称“助役钱”。这可以使很多农民免除劳役束缚,有利于农业生产。
⑤市易法,北宋政府出资在京城设市易务,大量收储各种滞销货物,待市场货物短缺时,再赊销给商人,一年后加息二分偿还货款。后来在杭州、润州、长安、风翔等地也设市易务。利用国家权力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以稳定物价,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6方田均税法,从熙宁五年(1072)九月起,对全国土地进行清查丈量(方田)。县官主持丈量土地时,明确产权和土地数量、质量,分别等,将田地的由数、主人姓名、土地好坏一登记上册,并按上地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税的依据,以改变过去强地主有产无税,农民产去税存、赋税负担不合理等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现象。既解决瞒田逃税问题,增加税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因丈量土地工作繁难,时较多,特别是造到豪强地主极力反对,因而只在少数地区得到实施。
整:①置将法,又称将兵法。为了改变“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状况,在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置带兵将领,共置九十二将,每将统兵三千人左右。将领均选择武艺高强、作战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专门负责训练军队,以提高军素质,达到“强兵”的目的。
②保甲法,把农村民户进行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做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流派保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试图逐步实现民兵制与兵制相结合,解决冗兵问题,增强各地的武装力量。
保马法,又称保甲养马法。先在开封府试行,后又推行于河东、陕西等五路。规定凡五路义勇和保甲愿养马者,每户养一匹,有能力者可养二匹。政府或给马,或给钱令自行购买养马户可受到免征折变、杂变之赋及差役、杂徭等优得。改变了军马全由政府饲养的状况,使政府节约了开支,有利于加强地方的军事实力
4军器监,针对过去武器制造管理混乱、质量低劣的情况,新法规定在开封设置“军器监”的专门机构管理军器,京城车器作坊和各州都作院录(属于军器监),逐改善了军器的制作。
育才:①科举改革。废除明经科,只以进士科取;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诗、帖经、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
②王安石在京师和州、县广泛兴建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上舍的优等生可以直接举进入中书省授官。
③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对儒家经典《诗》《书》《周礼》经义的重新解释。宁六年(1073),任命王安石提举经义局,由吕惠迎等兼修,重新解舒《诗》《书》《周礼》等书熙宁八年(107)《诗经新义》《书经新义》《周礼新义》完成,合称《三经新义》,作为变法理论重要依据
3)失败原因
①变法派与保守派的较量。新法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以司马光、文彦博等人为首的保守派曾借口维护祖宗之法,极力攻击新法。由于宋神宗支持新法,司马光、文彦博等人相继被罢官,法得以推行。但是变法派同保守派之间的激烈斗争终木停止宋神宗后来在强大的保守派的压力下也曾有过动摇,致使王安石两度被迫辞去相职,对变法事业造成了一定损害②政治变动。元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改元元。哲宗年仅10岁,由其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重用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文彦博等,变法派人物相继被贬黜流放,一年间新法全部被废止,这件事史称“元祐更化”。而变法主将王安石也在元祐元年(1086)抱恨而死。
③阶级属性。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固然是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但从根本上说,这次变法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变法只是对封建统治的某些环节做部分改良,因之就不可能牺牲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去改善广大农民的处境。变法后,原来社会上最突出的土地兼并问题并末解决,贫苦农民从新法中得到的好处甚少,因此新法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变法运动只是少数人依靠帝的权势在活动,一旦权势失去,变法也就随之失败。
(4)结果:元八年(1093),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又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曾布等人,重新推行新法,元佑更化时委以重任的保守派又纷纷遭到贬滴,这件事史称“哲宗绍述”。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日趋激烈,新法也多为派系斗争者所利用,难以起到进步作用,北宋的统治也从此江河日下。【思路点拨】北宋初期制度的种种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凸显出来。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变法,是考查的重点,有时也会与其他变法改制等结合考查。
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1.辽国(重要)
契丹国是以契丹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国家,契丹族是鲜卑族的一支。907年,耶律阿保
机建立大契丹,后改名辽国。
(1)南北面官:即南面官制和北面官制。辽国境内,民族众多,为了更好地治理,
辽中央官制相应地采取了“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因
此辽朝中央的官制有南面官制和北面官制两种,因其官分设于皇帝行宫南北而得名。南面官沿袭唐以来的官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官员多用汉人。北面官名称与南面官不同,职掌却大体相似。北面官的长官都由契丹贵族担任,其权力比南面官大得多。南北面官制有利于皇帝集权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头下军州辽代地方行政制度之一辽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以部族制和州制双轨分治。除此之外,还有头下军州,是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或所俘获的人口为主体建立的州县。头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则由头下主自行委派。头下军州的赋税除酒税和一半田租交纳辽政府外,其余全归头下主。
2.西夏(一般)
1)西建立:西国由党项族建立,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宋初,党项委蛇于宋、辽之间,宋真宗时,对党项妥协,投党项首领李继迁以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李德明仍受辽封,为夏国王。1032年,宋仁宗也加封德明为夏国王,承认其割据的合法性。1038年,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由于位于宋西北,又称西夏。
2)西夏制度:李元昊全面学习汉文化,在西夏国所立制度,基本上仿照宋制。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和监察;中央还设置“学”和“汉学”,分别选蕃汉官吏子弟入学,以科举取士;地方上小同宋制,设府、州;军事上实行征兵制,每二丁取正军一人,总兵力有几十万;西夏还仿汉字形体,创造西夏文字,通令全国使用。
3.金国(重要)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建元收国,都上京会宁府,阿骨打即金太祖。
(1)生女真与熟女真:女真族的前身是唐时期的黑永唐末五代时,如称女真,为渤海国所统治。辽灭渤海国后,女真族又受辽统治。辽把数千户女真强宗大姓迁扫一扫看视频往今辽宁地区,过定居农耕的生活,人辽户籍,称熟女真。仍住松花江、黑龙江的女真人,过游牧生活,未入辽户籍,称生女真。后来建立金国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个部落。
(2)勃极烈制:金朝前期实行的中央政治制度。金建国后,废除了部落联盟时代的氏族议事会制度,改行勃极烈制,“勃极烈”是女真语意思是“治理众人”,以皇帝为首,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掌握军国大权。这种制度仍具有氏族议事会的某些特点。金太宗时,开始在汉族地区实行汉官制到金熙宗时,正式废除此制,采用唐宋官制。
(3)正隆官制:金海陵王预行的中央新官制。正隆元年(1156),海陵王继续进行官制改革。废中书、门下省,由尚书省总管政务,尚书省直属于皇帝;在军事上,废除都元帅府,设枢密院,枢密院与尚书省为政治和车事的最高机构,但枢密院由尚书省节制,朝廷任命枢密使和枢密副使金朝的制度由此固定下来。
(4)猛安谋克制: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
【思路点抜】辽、西夏、全的很多制度的名称比较难记,与传统汉族政权的制度设置往往有所不同,因其特殊性,所以在考查中出题的概率非常大,建议考生对此处的知识多加注意
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
(1)雍熙北伐: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又乘辽朝新君初立之机,派三路大军北伐袋1.北宋与辽国(重要)
东路以雪彬为主帅,出雄州,直指幽州;中路以重进为主师,由定州出飞狐口,直取蔚州;西路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出雁门关,取云州,然后会师幽州。战争开始扫一扫,看视频时,三路军队节节胜利。但最终因三军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指挥不力,歧沟关一战大败,杨业负伤被俘、绝食而死。除田重进的中路军外,其他各路军队思数被歼灭,北大败,史称“雍熙北伐”。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被迫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
(2)澶渊之盟:1004年宋辽签订的停战议和盟约。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氧20万大南下,围攻定州,宰相寇准坚持请真宗北上“征。此时宋辽大军正在澶州对全,前军用伏冬射死在前视察地形的辽军统师,大挫辽军锐气,宋真宗登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辽有意退兵,于是双方议和议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纳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边境维持旧状,仍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此议为“渊之盟”。“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两国进入和平相处的时期,双方分别置榷场,进行双边贸易。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北宋末年,时长百年之久。宋辽边境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

(编辑:admin)

标签:公务员行测常识 公务员考试常识 公务员常识
 
相关阅读:
行测2025公考行政能力测试生活常识总结之:触电用电
行测2025公考常识电子版大全:行政组织理论
申论体制内基层公务员决策的注意事项
行测2024公务员考试行测地理常识积累:城市职能
行测2024公务员考试综合常识党史知识真题库
行测2024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常识判断生活篇真题答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