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3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2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公务员联考文化常识:先秦儒家政治思想
2020/6/7 9:31:01     公务员招聘考试网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最新公务员常识汇总。

公务员联考文化常识:先秦儒家政治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中最为重要的是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孟子重仁、荀子重礼,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而仁的政治思想对于汉代儒家影响颇大,大致汉代的今文学家受孟子影响较深,古文学家受荀子影响较大。但是,汉代今文经学统治地位牢固,荀子的思想一直未引起人们重视,直到唐代《荀子》一书才开始流传。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孟子认为人生来冇着向善的本性潜质,应当努力践仁,以人的道德自觉把根植于家庭内部的以“孝悌”为基础的仁爱关系推广到整个社会;如果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做到了极致,就变成了圣人共身正而天下归之”,圣人通过“变置”(废黜有大过之君而代之)、禅让、圣人革命施仁政于天下、救万民于水火,达到“内圣而外王”;孟子认为“仁”与不仁是国家成败、天下兴亡得失的关键,一切伦理和政治都应当以仁为归依,在政治上应当仁政,统治者应以王道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与民同乐同忧“制民之产”对农民、对商旅“助而不税”,取得王权的道德合法性。荀子在儒家中自成一派,其思想不仅仅拘泥于儒家,对于当时各家各派思想,特别是法家和道家的思想,荀子都加以批判吸收。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又称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祖曾是宋国贵族,后因宋国内乱,避难迁居鲁国。孔丘幼年丧父,家道中衰,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贫贱的生活。但他从小勤学好问,刻苦为学,掌握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熟悉了古代的典章制度,很快就以知识渊博而出了名。大约17岁时孔丘丧母,为谋求生计,“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从事各种活动。在20至21岁时,当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乖田”等低级小吏。约在30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51岁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官职,但为时都不长。55岁时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间,到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楚等国,反复向各国统治者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试图在政治上再谋发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都未能如愿。再度回到鲁国时,他已经68岁了。晚年在继续办私学的同时,他又全力投入整理古代文献典籍的工作。最后,编写了《诗》《书》《》《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被后儒奉为六经。孔丘一生的主要言行,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编撰在《论语》一书中,这是研究孔丘思想的主要文献资料。另外,他所编定的六经,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思想倾向性。
(一)孔子政治理想产生的背景
孔丘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两千多年以来,由他创立的儒家学说虽然被历代统治者改造得面目全非,但却已经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言、行、思辨中,都可或多或少地窥见孔丘思想的踪影。孔丘生活的春秋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当时,“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之国人暴动,列国兼并,夷狄交侵,礼制的大厦摇摇欲坠,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面对这种大动荡的社会现实,孔丘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发愤怎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的进取精神,“苦心孤诣”,孜孜以求,力图消除纷乱、重整社会秩序,期望整个社会按照以他所构建的仁为内容和他所“损益”过的礼为形式的轨道运行,以达到“天下有道”的理想境界。这些,就决定了孔丘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孔丘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方式,对于他身后的思想家和历代知识分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周室早已式微。其实周昭王之时早已“王道微缺”了,诸侯早已和周朝的礼相背了,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礼失而求诸野”。这时候,一批哲人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整合失序的社会探索人类新的出路。周公的礼的建立开始时以封建的统治为主给华夏带来了稳定和发展,百姓在大乱之后是拥护的。和平的生活,社会安定的秩序,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百姓是向往的,而这周民的文化就是孔子人的观念和实践的基础。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五十而知天命,“面对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的乱世,提出了他的思想主张。
政治理想是思想家为了社会的设计,是思想家深刻认识现实社会的结果,因此,政治理想又是思想家一切政治主张的出发点。一个思想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集中体现在其政治理想上的。评价一个思想家的政治倾向,不仅要看其对于现实社会的态度,而且要看其政治理想是否超前于现实社会。
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是社会动荡的时代。动乱的社会使思想家们对未来进行探索,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孔子认为现实社会是天下无道的社会,因此,他幻想社会进入天下有道的时代。孔子的理想国可以概括为“有道之世”,分为“大同”“小康”两个层次。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皆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在孔子的言论中,可以发现孔子的理想国度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大一统的君主国家。孔子认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国家一切政事均应由天子决断。树立天子的权威,诸侯各自为政的局面才能得以改变。
第二,严格的等级制度。孔子认为,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安定的统治秩序的必要前提。
第三,和谐的社会关系。孔子一方面主张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主张各个等级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谐的。统治者和民众之间应该以爱和敬作为相互交往的原则,对下要爱,对上要敬。
总之,孔子的理想国度着哏于社会的未来,是以西周为蓝本而设计的,又不是西周社会的简单再现,而是鉴于夏商周三代、对周礼有所损益,有所发展的更为完美的国家。其理想国的三个特征都是春秋社会所缺少的。这说明,孔子认识到了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立志于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二)孔子的仁、礼学说
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这些的核心概念,孔子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孔子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1.关于仁
“仁”是孔丘思想的核心,是他整个思想学说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前提。春秋前期,人们把亲敬尊长、爱抚众庶、忠于君主等行为看作是仁的表现。孔子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系统的仁学,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探讨人的价值,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早期儒学也因此而可称为“人学。“仁”字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孔丘从各种不同角度对“仁”进行了解说,从孔子的言论中,孔子所谓的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层含义:
一是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以仁爱为根本,建立其各等级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可见,孔子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上理解社会政治生活的。
二是“克己复礼为仁”,即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这里,仁是指人的最高的道德品质。对此,孔子特别强调厚重淳朴的内在道德品质。在孔子看来,仁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个人修养,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塑造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这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对于道德品质之仁,孔子是从家庭内部的血缘关系入手进行诠释:在家庭内部,以孝悌为仁的根本;家庭之外,国家就是家庭的扩大,在社会关系中则以忠恕(诚实、宽容)为仁。
2.关于礼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礼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春秋初年,人们已经十分重视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所说的基本意思是礼仪、礼制,淡化了崇敬鬼神的色彩,突出其现实政治内容,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强调,遵守礼的规范应该是每个人的道德自觉,一举一动都不能超出礼的界限。无论是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妇、兄弟之间,还是君臣之际,都应当以礼为基本的准则。统治者也必须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才能获得民众的尊敬和服从。孔子希望通过礼治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这表明孔子对于制度文明予以高度重视。
3.二者关系
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是优良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人之不仁如礼何?”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礼的规范;仁是一种道德境界,而礼又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只有在礼的节制之下,才能使“天下归仁焉”。
因此,在孔子看来道德的良善是社会政治的目的,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这就决定了孔子以仁礼这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政治哲学,在本质上是伦理政治。

(编辑:admin)

标签: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 行测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
 
相关阅读:
行测历年人民银行笔试真题常识判断答案|备考资料
其他检察专业基础知识常识
行测2025公考行政能力测试生活常识总结之:触电用电
行测2025公考常识电子版大全:行政组织理论
行测2024公务员考试常识题库判断题
行测2024公务员考试行测地理常识积累:城市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