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4月1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3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1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4月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3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2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事业单位考试党史党建常识:政府与政党的关系
2020/3/18 8:48:00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最新事业单位历史党建常识。

事业单位考试党史党建常识:政府与政党的关系
根据最新事业单位考试真题等汇总而成,国家事业编考试网(http:www.shizheng100.com)提供更多笔试真题、面试原创内容等。
政府与政党的关系是各种政治关系之一,也称党政关系。由于学术界对政党、政党制度、政党类型以及对政府含义理解上的差异性,就自然存在着党政关系问题阐释上的差异性。事实上,政党已成为独立于政府并日益向政府渗透的一种政治权力实体。
从词源学上讲,“政党”一词本意是指一部分,但它不是普通的一部分,而是作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的一部分,由此引申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的政党,在人类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都不可能产生。当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历史阶段,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出现政党,至19世纪才出现和使用“政党”概念。西方学者一般都把政党视为一种超阶级、全民的组织。如1980年的《美国百科全书》把政党定义为:政党是由个人或团体为了在某种政治制度内,通过控制政府或影响政府政策以期行使政治权力而建立起来的组织。第15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认为:政党是在某个政治制度内,通过民主选举或革命手段,以取得和行使政治权力为目的而建立的组织。法国学者拂·博雷拉认为,政党具有三个要素,即具有某种组织形式,能提出一整套治国方案,以及进行旨在取得政权或行使权力的活动。此外还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者,是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政党是为了谋取公职而建立的组织等等。这些定义虽然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未能反映政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一定阶级基于共同的意志,为了共同的利益,采取共同的行动,以期取得和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建立的政治组织,是政治社会的集中代表。此外,政党是由阶级中最活跃、最坚定、最有觉悟的一部分组成;有理论、有领袖、有纲领、政治目的、有组织纪律、有别于各种社团的组织。强调政党的阶级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定义的鲜明特征。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的形成,是由该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与该国的历史传统、民族习惯、政治制度、阶级斗争状况等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主要取决于国内各阶级、各阶层的力量对比,各种政治力量集结或分化,组织政党的状况以及选举制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活跃着2000多个政党。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政党进行分类。按政党的阶级基础分类,有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农民阶级政党、小资产阶级政党以及若干阶级联盟的政党;按政党的政治地位分类,有执政党与在野党、执政党与参政党、合法政党与非法政党;按政党活动范围分类,有全国政党、地区政党、民族政党、国际政党;按政党的组织主体分类,有干部党与群众党(如法国学者杜维格在《政党它们在现代国家中的组织和活动》一书中就把政党分为干部党< Cadre Parties>和群众党<mass Parties>);按政党的政治力量分类有独裁政党、优势政党、多数政党、中型政党、小型政党;按政党的数量分类,有一党制、一党居优制、两党制度、多党制度;按政党的意识形态标准分类,有共产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民族主义政党、法西斯主义政党生态主义政党和地区主义政党。所有这些分类标准中,意识形态原则是现代政党组织的一项根本特征。早在18世纪的休谟就敏锐地观察到现代政党的这一特征,他认为,从原则分歧产生的,特别是从一些抽象理论原则分歧产生的党派,只有现代才有,这或许是人类事务中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奇特的最难说明的现象。意识形态原则是人们指称各个政党的最为通行的标准,人们正是借助这一标准来判断各个政党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就是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政党通过其纽织纲领、成员和日标来履行其职能。它的职能主要包括:反映民意与利益的综合职能;政治录用与输送精英的职能;纲领与政策制定的职能;政治整合与维持稳定的职能;政治灌输与教育的职能。
虽然政党与政府在现代民主政治中履行的职能、对象方式、途径和手段等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是,现代政府一般都是一种政党政府。自从近代出现政党以后,逐渐出现了政党政治,政府往往成为政党进行政治调控的枢纽。这就出现了政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在当今世界上,除了为数极少的实行传统君主政体的国家没有政党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着名目繁多的政党组织。政党现已成为当今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最为关键的角色,成为各个国家政治生活中最为基木、最为主要的力量。政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政府、组织政府、控制政府和领导政府。政党的活动和影响现已渗透到各个国家政府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立法机关主要由政党成员组成,行政机关由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政府政策由政党制定,政府官员由政党推荐或指派。因此,人们现在都把多个国家的政府称为政党政府。这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英国表现最为明显,要是保守党执政,人们就常常称它为保守党政府,如换上工党执政,就称它为工党政府。因为在英国的政府体制中,两党中哪一个党取得了下院的多数席位,就由该党领袖组织该党的内阁政府。因此,这就使议会的多数、执政党和内阁政府成为三位一体,既是政党领袖又是政府首脑的首,成为最高权力的核心。此外,如美国的民主党政府或共和党政府,日本的社会党与自民党的联合政府,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政府等等。作为执政党执政的政府情形大体有三种,其一是通过民选成为政府成员执政;其二是未通过民选,在政府之上和之外领导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家最高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已名不副实,而党的领导机构实际已成为国家最高(公共权力)机构即实际的政府;其三是部分通过民选成为政府成员,部分未通过民选,只以党的领导人的身份成为政府成员,整个国家最高(公共权力)机构实际成了“政府”与党的领导机构的混合体,真正的政府是这个混合体。通过考察这几种情形的政府,就能对某一政府的性质和所属类别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看法及一系列更为科学的结论。
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制度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实行一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法律上一般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或与之争夺政权。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法西斯主义的独裁统治的一党制;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涌现出的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加速社会改造和发展,抵御外来侵略和干涉而推行的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的一党制。两党制是指两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势均力敌的政党控制绝大多数的选票,在无需其他政党的支持下,通过取得议会多数或总统职位,轮流上台执政的政党制度。其中议会选举或竞选总统获胜的党,掌握政权,成为执政党,另一党则处于在野党或反对党的地位,监督、牵制政府。在下一届选举中,重新决定政党地位的变动。这种两党制不排除交替执政的两个政党以外的其他政党的存在。有的国家虽然只有两个现实的政党,由于不存在交替执政的情况,也不能称作是“两党制”国家。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多党制是在多党存在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各党以特定方式竞相执政的政党制度。具体表现为联合执政的多党制和单独执政的多党制两种情形。后一种情形又称为“一党居优制”或“一党独立制”。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代表作《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考察了一党制、一党居优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各种政党制度满足政治发展要求的能力,尤其是根据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的具体要求来评价各种类型政党制度的优劣,是亨廷顿理论的一大优点。他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党制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它既有满足权力集中以推进改革的要求,又能满足权力扩张的扩大参与的要求。他还认为,在一党制中政治领袖控制着政治参与的渠道,因而能够提供不同种族、宗教或地区的“横向”整合,促进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当然,亨廷顿也敏锐地意识到一党制的缺陷,这就是在掌权之后由于消灭了竞争对手执政党往往会失去维持高水平的民意参与的动力,从而导致组织退化并与民众相脱离,最终将危及政治稳定。因此,他指出与一党制相比,一党居优制和两党制能够产生更长期的政治稳定。他认为,一党制在满足政治现代化早期阶段权力集中要求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性,而一党居优制、两党制在满足政治现代化后期阶段要求方面有其独特优势。由于亨廷顿未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早期阶段建立的一党制如何向一党居优制或两党制转变以适应后期阶段的要求,因此,他一方面从政治稳定角度对一党制国家政党制度作辩护,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国家的政党制度不利于现代化所要求的持续稳定,不符合所谓政治民主的价值,从而最终否定了这种政党制度的价值由此可见,以廷顿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往往回避政党政府的阶级属性,根据有无政党竞争,能否维持政治稳定等项价值来评价各种政党制度的优劣,进而首推两党制。从本质上讲,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优化“代理人”,寻求政治平衡的一种政治机制,人们当然不能脱离具体国情,任凭阶级的偏见,对某种具体的政党制度评优劣,道是非。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突出特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一般都明文规定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垃,这是符合无产阶级政党自身的性质及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中国,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特别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没有一种政治力量能够替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主要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和巩固的。从理论上讲,党的领导,不意味着党有超越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党的宗旨决定了只有发扬党内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有效发挥其领导作用;党的领导也不意味着党可以代行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职权,它们在工作的性质、职能、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无论是列宁还是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都曾在理论上强调过,要实行党的总领导,不能以党专政代替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不能以党治国;党的领导,也不意味着可以排斥其他党派的参政与合作。在这一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也不同于列宁时期以及此后苏联的政党制度,中国以其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鲜明地凸显出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但是从现实的实际看,在一定程度和范内也确实存在着由于缺乏自身建设而导致的党组织退化并与民众相脱离,最终将可能危及政治稳定的危险,对此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在党政关系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对政党的职能和政府的职能一直没有区分,所以政党一直履行很多非政党的职能例如,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往往联合颁发政策性文件,甚至连实行夏时制这样的具体事务都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通知决定。由于政党和政府实行的是不同的组织体制和组织原则,即党组织实行委员制,政府机构实行首长制,因而在政党与政府联合制定政策的情况下,就无法确定政府政策的直接责任者,所以逐步形成党政不分、党代政的政治体制。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内容。1980年,邓小平在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著名讲话中明确阐述了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1980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特别评论员文章《论党政分工》。1982年,耀邦在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党的工作和政府的工作,企业事业单位中党的工作和行政、生产工作必须适当分工。在正确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由“党政分工”发展到“党政分开”。因为“党政分工”往往被理解为党委内部主持党务工作的领导人与主持国家机关工作的领导人之间的分工负责制,这种分工负责制主要是一种工作方式,而在领导体制上并没有区分党组织与国家政府组织之间不同的性质和职能。相比之下,“党政分开则是把两者区别开来,确认它们各自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且表现在职能与组织体制上存在的不同特征。因此,“党政分工”基本上是在原有体制框架内部的调整与改进,而“党政分开”则是真正的体制上的变革。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对“政分开”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关于党政分开理顺党政关系的一项大胆尝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然而,改革在推行中不是十分顺利的。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党政分开的尝试基本上停止了。1992年春,邓小平南力谈话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高。此后1992年和1997年的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分别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任务和依法治国方略。这样,从党政分开的角度探索党的领导方式的改革实际上已放慢了步伐,改革思路有所转变或调整,改革的近期目标有所转换。但是党政不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编辑:admin)

标签:党史党建常识 事业编历史常识 历史知识
 
相关阅读:
其他历史回眸: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江
其他事业编考试历史常识综合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
其他中国历史地理知识公共基础知识试题精选
其他2019事业单位考试历史常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