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月时政热点试题
  • 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题库300
  • 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题库答案
  • 事业编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经济
  • 2018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面
  • 2016浙江、山东、广东、河北
24年3月28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25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24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20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19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18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17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16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12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4年3月11日时政热点一点通及每日试题  
2013国考申论模拟卷一:水利建设
2012/10/25 14:47:16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字号:T | T
[ 导读 ] 2013国考申论模拟卷一:水利建设,农村小水电建设。

2013国考申论模拟卷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 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考时限为40 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 分钟。满分100 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1.中国是水资源分布很不平均的国家,南方地区水资源偏多,而北方地区水资源偏少。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告诉记者,北方六个一级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内
陆河流域,这六个一级流域所占国土面积是一半,GDP 也是一半。但是,它的灌溉面积比较多,占了中国的65%,可是它的水资源量才占了全国的16%。但水少的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现象正越来越严重。白洋淀的水面面积和上世纪50 年代相比也只剩下一半,华北平原原来用铁锹就能挖出的地下水,现在要打上百米深才能抽出地下水。地下水位的下降,不仅让位处中原地区的少林寺这口饮用水井逐渐干枯,同时还让陕西岐山县大量灌溉用井无法使用。

    2.在陕西省著名的水利先进县岐山县开始,记者发现,这里大片的农田没有种秋粮玉米,而是成了抛荒地。岐山县雍川镇解刀村三组宁恩会告诉记者,机井坏了,用不成了,像种秋粮,如果没办法浇,等于是赔着,今年他们队里本来是五六百亩地,现在种上的可能只有五六十亩地。
    岐山县解刀村农民秋粮抛荒的现象让人吃惊。但在当地的调查中,记者发现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在蒲村、青化、益店、枣林等多个乡镇,都存在着大面积抛荒的情况。
调查中,不少村民反映,他们之所以大面积不种秋粮,原因就是缺水,雍川镇解刀村三组拥
有上世纪70 年代修建的6 口水井,但到现在,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已经有5 口井抽不出水。
岐山县雍川镇解刀村三组贾伟向记者透露,现在是水位下降了,过去锅锥井下面水大不深,所以水位一下降就没有水了。水利建设滞后不仅导致陕西省岐山县大面积耕地抛荒,同时它还导致国内多个地区导致粮食减产。在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下游的河顺村的调查中,这里的农民告诉记者,因为缺水,应该浇四遍水的麦子他们只能浇两遍水,因此造成粮食减产百分之十到二十。河南省林州市河顺村村民也表示,今年前期旱的太厉害,后期可以,今年的产量可以达到七百来斤,差不多八百斤。当记者问到如果麦子全能浇透的话,最好的年景一亩地能产多少麦子时,河南省林州市河顺村村民回答是,一亩地可以产九百到一千斤。而年初在云南文山州的调查中,记者了解到,由于缺水,不少稻田只能改种小麦、苞谷等粮食作物,但即使如此,干旱仍然困扰着当地农民。云南省文山州德安村村长赵丽英说,苞谷的叶子都已经黄了,有些已经干了,就是因为缺水,产量减少了。地好的,产量可能到六百斤左右,如果继续干下去,可能就只能收两三百斤左右。

     3.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千年农业史,就是一部靠天吃饭、受大自然摆布的历史。建国之初的农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中部和南部,每年夏天都会发生多次江河决口、洪水泛滥淹没和冲毁良田。而在北方的广大地区,春季则面临干旱,土地不能灌溉,正常年景下,亩产只有两三百斤,旱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1950 年6-7 月,淮河流域又发生水患,豫皖两省受灾面积4000 余万亩,受灾人口共1300余万。面对洪水灾害,毛泽东与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下决心把根治水患提到国家的重要议程。同年8 月,全国治淮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按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蓄泄兼筹、以达根治”的方针,作出了加固和修筑堤防、疏导泄洪河道,并修建水库和拦河大坝的决定,以增强蓄洪和灌溉能力。
以治淮工程为起点,新中国在治理江河洪水、兴修水利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上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我国先后建成了8 万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包括治理淮河的苏北灌溉总渠、佛子岭等水库,黄河流域的三门峡、刘家峡与青铜峡等水利枢纽工程,北京市郊区的永定河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湖北长江干流的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与黄龙滩等水利枢纽工程、河南被誉为“人造天河”的“红旗渠”与鸭河口等水库。这些大型水库兼有蓄水、防洪、灌溉、抗旱、养殖、发电等综合性功能。从此,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但是,自上世纪80 年代初期以来,水利建设被忽视,一部分建好的水库和灌溉系统由于缺乏管理与资金投入而荒废;再加上市场化改革后,水利设施承包者短期逐利行为严重,大多将水利设施改作他途,与农业用水之间产生巨大矛盾;水利部门资本化现象严重,本来就有限的水利资金被投入工业领域,基层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甚少;同时,广大农村曾经水质清澈、维护良好的水塘与灌溉系统,由于无人组织,单户农民也无力修整河塘与灌溉系统,因此年久失修而积满淤泥,成为臭水沟或者完全干涸。这些原因,导致1990 年代以来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减少、成灾率不断上升、抗旱和抗洪能力不断下降,全国大面积的耕地重新回到靠天吃饭的历史,一旦碰到干旱,则无能为力。
    面对今次大旱灾,贵州省遵义市水利局副局长李书江就无奈地表示,上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修建的大量的小山塘、小水库年久失修,在干旱面前无法发挥作用。“这次缺水,是工程性的缺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县长李云龙通过此次干旱,充分认识到小水窖(地面小水利)的重要性。
旱灾的频繁出现,说明我们在水利设施维护和建设方面,出现了严重欠账。要缓解大面积灾害,国家财政必须对水利设施与农村灌溉系统大幅度增加投入,并加强政府的监管与落实,逐步修复与维护被荒废的水库与灌溉设施,恢复其夏(涝)季蓄水、冬(旱)季供水的功能。同时,应研究如何在农村基层重构农户合作机制,以适当的政府补贴,动员农户合作建设农田水利、修整河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大旱灾的苦头还会不断重演,甚至加重。

    4.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异常天气明
显增多,极端暴雨频次明显增加,山洪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事件更加触目惊心,经济损失日益增加。2010 年我国受旱面积占全国的九成以上,特别是西南地区受旱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历史罕见,受旱面积一度超过1 亿亩。同时,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因其突发性和强大破坏力,使水旱灾害再度升级。不可否认,当前,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短板。

    5.中国有8 万多座水库,除了三峡、三门峡这些巨型水库以及为各大中城市提供饮用水源的
大中型水库之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型水库。1954 年是中国水库建设的
      一个标志性年份,那之前,中国只有几百座水库,“1954 年开始了水库大跃进,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兴修水利。”李雷说,三年大跃进期间,中国各地一共修成了几万座水库,到1978 年“文革”结束的时候,水库总数已经超过了8 万。这8 万多座水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浩大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水库给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帮助,这也是1980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能够迅速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一直到今天,这些修建于半个世纪之前的小水库还在广袤的农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些当年人挑肩扛修起来的水库到今天早已是病患缠身。“那个年代整个国家的工程能力弱,设备简陋,而且为了赶进度,都是边设计边建设,没有什么严格的施工程序、工程规范可言,所以,这些水库能坚持用到今天已经是很难得的了。”李雷说,8 万多座水库中,有将近3 万座属于病险水库,其中绝大部分是年久失修的小型水库。事实上,从这些水库建成之日起,溃坝事件就从未中断过。据有关档案记载,从1954 年到
    今天,中国溃决的大坝接近3600 座,平均每年发生溃坝事件近70 起,溃坝洪水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远超过自然洪水。上世纪60 和70 年代,曾经出现了两次垮坝高峰,1973 年一年中,溃决大坝500 多座。而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溃坝事件就发生在1975 年的淮河流域,当年8 月,特大暴雨引发
的淮河上游大洪水,使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包括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在内的数十座水库漫顶垮坝,1100 万亩农田被毁灭,1100 万人受灾,超过2.6 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
    虽然,对于今天的普通国人来说,这些水利史上的陈年灾难早已从记忆中消失,但1950 年代整个国家疯狂“赶工”留下的那几万座水库对今天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从来都没有消失过,而且,随着年代愈久而威胁日甚。
    事实上,这数万座病险水库的问题,一直都是历届水利部领导最为担忧的事情。几乎每一届新任的水利部部长到任,第一件事情都是召开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从1985 年当中国的经济迎来第一次恢复,中央财政得到缓解之时,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就被提上日程,开始了100座重点水库的维修,使溃坝率大幅下降。到1990 年代末期,经济发展加之强势的税收政策已使中央财政有了大笔盈余,1998 年以来,中央政府累计投入276 亿资金,对2381 座大中型水库进行了维修。
这些投入让大规模的水库溃坝灾难渐渐远离了国人的记忆。但数百亿的投入相对于8 万多座水库总量而言,其实还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过往的历次维修都集中在大型和中型水库,除了重要的水利枢纽,就是重要城市的饮用水水库。而在8.6 万多座水库中,大型水库只有700 多座,中型水库有3000 座,而小型水库总数超过8 万,病险率也将近40%。这些分布在偏远农村地区的水库即使溃坝,也不会酿成恶劣的公共事件,危及的仅仅是当地百姓的良田和家园,而无碍于国家重要道路交通、重点设施和重要城市。所以,虽然溃坝的事情依然年年发生,公众却少有感知。

     6.针对农村水利建设有网民发文写道:鉴于笔者所见到的调查材料十分有限,认识水平有限,这里只就部分宏观的和具体的调查情况提出一些初步认识:
    (1)改革开放以来,水利系统顺应改革形势,在农业灌溉水利体制变革上做了大量的研究、
探讨,也取得一系列可观成绩,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农业水利在投入机制、管理机制的深层变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在一些根本观念乃至理论上,实现了突破。对于如何使我国农村水利走出困境,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农业水利、农业经济,有利于农民的基本生活、生产,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这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必须肯定的。
    (2)目前,一些体制改革的方法与试点,还面临不少具体的困难。这是因为过去我国的农
业水利体制,不仅是新中国计划体制的产物,更是几千年传统农业水利文化的产物,不要以为简单地形式地搬走了计划体制,就自然而然带来一个市场经济的春天。诸如防洪、灌溉等中国的水利,基本上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和政府组织行为,将其退化为简单的企事业运作,难免损伤民众、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中国的农业水利的过去和现状,是中国历史、文化和实际国情的必然。在建设和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不能忽视深层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问题。
    (3)马克思说过,我们在谈到水时,是和土地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的水问题是如此,
中国的也是如此。综观几千年中国水利史,不了解土地制度的变化,就不可能懂得水利兴废的真正奥秘。现代的土地关系的变化,必然也影响水利兴衰、体制的变化。农村土地依然分散,小农的水利就很难实现组织合作与现代化。
    (4)县镇和农村今天面临的是,基层政权和管理体系的松弛与瓦解,而历来中国农村的水
利组织、管理是与基层社会管理、基层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些以灌溉、防洪为主要农事的地区,这些水利组织往往是农村社会和政权的维系纽带。如果脱离了基层政权,脱离基层社会组织去谈水体制的改革,就变成一个无根基的纯技术的问题。在目前中国的实情下,脱离政权和基层社会管理纽带,就没有真正的改革,也很难有农民自组织的水利。
    (5)目前农村用水户的改革尝试,尽管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是实际上没有超出中国
古代农村业已存在的农民用水合作的基本模式。在经历过计划体制时代社会主义合作模式的尝试之后,再来寻求没有超过明代清代华北渠灌、岭南基塘、川西坝子、长江中下游圩垸的农村水利合作型式的办法,是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改革终极目标,需要科学地分析论证。


    7.日本农田水利投资主要由财政承担,大于4.5 万亩的灌区,中央承担75%,省承担12.5%,
其余的12.5%由地方和收益农民承担,或向政策性金融机构长期低息贷款。小于4.5 万亩的中型或小型灌溉工程,中央政府承担50%。
    美国则是:联邦政府对农业灌溉工程赠款50%,地方负责50%。对于缺乏资金的农民兴建工程,政府提供长期无息或低息贷款,偿还期一般40-50 年,为鼓励农民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政府还向农民赠送工程投资款的20%-50%。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是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90%的土地是沙漠,农业方面,以色列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设施农业,农产品自给率高达95%,但节水灌溉的设施农业主要以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蔬菜、水果等产品为主,在出口这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同时,每年从国外购买粮食。

    8.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对水利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反复强
调,这对那些长期忽视水利建设的各级干部来说,确实有振聋发聩意义。来自财政部门的统计,在过去三十多年里,财政支农资金的60%都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的仅占40%左右,而这40%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又微乎其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

    9.有媒体刊登文章指出“一号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 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 年
高出一倍。这也意味着,未来10 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 万亿元。“一号文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今后水利投资加倍,更重要的是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水利关系“国家安全”。网民高福生指出,当下所面临的水问题,主要是部分农村严重缺水、水污染以及洪涝、泥石流等灾害,这些问题主要发生在农村,而不是城市,背后实质是长期对农村水利的欠账造成的。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必须要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入。
    网民郑风田指出,其实我国目前水利最大的短板,也是最重要的但却一直被忽视的当是小农水,也就是农民村庄里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水利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缺位问题。尽管利用国家投入修建了水库、主渠道等,但却难以通到田间地头,地方政府又为了政绩和效益主要倾向于兴修大工程、忽视病险水库加固除险和沟塘渠堰建设,而农民自身由于资金缺乏、集体行动能力弱化等问题,也无法承担起“最后一公里”沟塘渠堰建设的重任,这些都导致在灾害来临时,常常只能“望水兴叹”。
《南方都市报》刊文指出“土地出让金”,如何保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这被强调的“10%”也算一次硬性强制的尝试。而土地出让金与水利建设需求的不平衡,不得不面临资金统一调配的问题,扩大到总体已经被确定下来的“4 万亿的总投入”,更无疑会成为又一块大蛋糕,不免让地方又争相拼抢。但这种投资争夺往往是为了争投资而上项目,跑部委要钱,盲目建设,没有科学的论证,对国家拨款争取来之后如何使用的问题,却是甚少考虑。

    10.有人对水利现状提出如下建议:我国需要重构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新机制。
其一,政府支农投入需要强调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着重解决毛细渠道的建设、维护和清淤等问题。
其二,可以采用“以工代赈”等补贴方式,鼓励农民修建、维护一些小水塘、蓄水池等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发挥多雨季节蓄水以备干旱时节供水,增加农户的抗灾减灾能力。例如,可以给村庄下拨修缮资金,让他们把自己村庄的贮水设施修建完善。这些资金在投入的同时还可以提供
就业岗位,解决部分农民的生计问题。
其三,未来应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其合理表达意愿,降低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形成农民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监督机制。


三、作答要求
    1.阅读所给材料,请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层次清楚,200 字以内。

    2.根据材料6 和材料7 请分析我国水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重点突出,分析有力,300 字以内。

    3.结合材料10 请分析发展小农水的现实意义?条理清楚,逻辑清晰,300 字以内。

    4.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阅读所给材料后,请围绕“农业的命脉”为话题写一篇1000 字以内的文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论证深刻,见解独到。





答案:
 下载信息  [文件大小:85.80 KB 下载次数: 次]
点击下载文件:2013国考申论模拟卷一答案.pdf

 


(编辑:admin)

标签:2013国考申论模拟卷一
 
相关阅读: